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05.238.173
  • 學位論文

公司法下的利益衝突與規範策略-以股東、經理人與債權人間的利益衝突為中心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in Corporate Law

指導教授 : 王文宇

摘要


公司是一個追求利潤的社團法人,但法人是一個法律創設的組織,無法自己運作,故公司必須設置機關為各種法律行為。事實上,基於公司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各個機關成員利益狀態並不一致,因此會產生各種利益衝突的現象。本論文挑選公司法中三種較重要且較具代表性的利益衝突深入探討,除了以我國法為中心,並輔以外國法的規定,提供各種有效的規範策略。 第一種是「大股東與小股東間之利益衝突」。根據研究統計,我國大部分公司的經營權掌握在大股東的手裡,而且是以家族企業為典型。但是大股東不一定會擔任公司董監事,若其隱身幕後實質操控公司,即不須負公司法規定的經營者責任,形成我國法制的一大漏洞。參酌外國法的規定,美國透過法院的裁判,承認控制股東的實質控制地位;英國法則是直接在公司法中規範「影子董事」(shadow director)。因此,本文建議我國應於公司法中將控制股東納入規範,使控制股東與董事負相同的責任,如此才能使權責相符。 第二種是「專業經理人與股東間之利益衝突」。在美國法,公司大部分由專業經理人經營,因此如何防止經理人濫權是美國法的重心。在我國法下,由於公司的業務決策及執行機關是董事會,因此經理人與股東間之利益衝突較不嚴重;但是若將董事會視為經營階層,就會有經營階層與股東間利益衝突的問題。本文認為,我國法下亟待釐清的是經營階層的定位,經營階層應包括公司的內部董事及經理人。此外,公司法中規定常務董事會,本文認為將來證交法若規範更多的功能性委員會,常董會與委員會不應併存,以免有功能重疊、權責不清的疑慮。 第三種是「股東與債權人間之利益衝突」。股東與債權人雖然都是公司的出資者,但兩者的法律地位不同。股東對公司的權利不僅法定化而且多樣化;相對的,債權人與公司的關係大多靠契約約定。而且股東站在受益者的角度,會傾向公司從事風險性的投資,但是債權人不僅沒有獲利的機會還必須承擔公司破產的風險。因此本文認為公司法應規定:當公司瀕臨破產時,董事的受託義務(fiduciary duty)應擴張至債權人,以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

參考文獻


13、 曾宛如,公司外部監督之分析,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學林出版公司,2002年10初版。
11、 黃銘傑,公司監控與監察人制度改革論―超越「獨立董事」之迷思,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4期,2000年7月。
6、 王志誠,信託法,2005年3月。
5、 陳致全,員工分紅入股、管理型態及經理人持股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5、 葉銀華、李存修,「健全台灣之公司法治理機制-從台灣出發」,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準則委員會研究計劃報告,2003年4月。

被引用紀錄


林怡秀(2007)。從公司治理與代理理論論股東提案權制度〔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2fcycu200700595
李美燕(2015)。以債籌資與公司治理〔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5.02777
高若珊(2007)。融資收購於我國實施之法令因應—以保護目標公司股東及債權人之權益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10320
陳乃瑜(2012)。論金融海嘯後之薪酬法制改革:以我國實務工作者觀點為核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5341396
李建勳(2013)。融資併購之研究─以過度融資所引發的問題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108201301564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