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7.35
  • 學位論文

利奇馬颱風之都卜勒雷達分析

Radar analysis of typhoon Lekima(2001)

指導教授 : 周仲島教授
共同指導教授 : 李清勝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移動緩慢的利奇馬颱風有連續且長達30幾個小時之都卜勒雷達資料,提供一難得機會,探討颱風近中心中尺度結構之演變特徵。 利奇馬颱風是墾丁雷達第一個觀測到雙眼牆結構颱風。不論是在風場或回波場皆有一完整眼牆置換過程(eyewall replacement cycle)。在眼牆置換期間,環狀平均降雨有集中至距中心100公里以內的情形,且強降雨區有氣旋式旋轉現象。利用雷達回波作傅立葉展開,結果顯示雙眼牆形成前後,不對稱擾動以波數一為主,其傳播方式與快慢有明顯差異。雙眼牆形成時,波數一以速度約8ms-1氣旋式向內傳播,直到雙眼牆形成。雙眼牆期間,主要由對稱結構主宰。當雙眼牆開始消散時,波數一由中心附近以反旋式向外傳播,但移速較慢,約為6 ms-1。 本文並利用都卜勒風場估算利奇馬颱風相對渦度及渦度梯度的分布與變化,結果顯示雙眼牆形成時,距內眼牆15∼30公里處有次大渦度區形成,造成渦度梯度符號轉變,有利於渦旋羅士比波的存在,與理想數值模式模擬結果相當一致。

並列摘要


並列關鍵字

參考文獻


周仲島、顏健文、趙坤,2004:登陸颱風降雨結構之雷達觀測,投稿氣象學會80週年大氣科學特刊。
張保亮、周仲島、李文兆,2002:賀伯颱風(1996)中尺度分析--第一部份:眼牆環流結構。大氣科學,30,201-216。
郭鴻基、林宗賢、陳建河、吳佳純,1998:賀伯颱風眼轉動可能機制探討。大氣科學,26,249-264。
Abdullah, A. J., 1966: The spiral bands of a hurricane: A possible dynamic explanation. J. Atmos. Sci., 23, 367–375.
Bender, M. A., 1997: The effect of relative flow on the asymmetric structure of the interior of hurricanes. J. Atmos. Sci., 54, 703–724.

被引用紀錄


程維毅(2014)。颱風邊界層震波狀結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73
楊憶婷(2013)。微波衛星觀測西北太平洋雙眼牆颱風特性之探討〔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2480
黃怡瑄(2012)。颱風雙眼牆形成之邊界層非平衡動力機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220
林昀瑱(2006)。登陸颱風降雨回波中尺度結構特徵之分析與比較: 2005年三個強烈颱風(海棠、泰利、龍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9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