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199.210
  • 學位論文

卑南遺址「砌石圈11」之研究

The Study of " Circular Storage Structure 11" of Peinan Site"

指導教授 : 連照美

摘要


「砌石圈」與「砌石牆」為1989年於卑南遺址發掘時所認識的卑南聚落中的儲藏結構。1991年連照美教授於「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聚落形態初態」一文中,提出卑南聚落中「社會性儲藏結構」的構想。本研究透過分析「砌石圈11」的結構、遺物遺留,以及「砌石圈11」於發掘時所在的探坑T36P8內的建築結構,探討卑南遺址中依著卑南山的走向,其聚落模式呈北北東-南南西一致的方向,住屋帶在前,儲藏帶於住屋帶之後,墓葬帶於住屋帶之下,「社會性儲藏結構」於卑南聚落中可能的意義。 透過卑南遺址原始田野發掘記錄的分析得知,卑南遺址於1987-1988年發掘時為了卑南聚落的考古學研究,採取的數個探坑一起發掘的策略,獲得豐富的建築遺留,於發掘時透過結構的拆解,奠定研究卑南建築的結構及工序的基礎資料之一。卑南文化的主人利用礫石、板岩及石灰岩為建造「砌石圈」的材料,礫石多用於砌石及立石,板岩用於砌石間補隙、「砌石圈」上方穿孔板岩蓋板,以及坑底中央的鋪底板岩,砌石圈外補強的立石大石板可能為石灰岩,砌石間以厚薄不一填土做為固定的材料,立石後或「砌石圈」外時有填土的情形。 「砌石圈11」所在的發掘探坑T36P8,於發掘記錄記載共有4個「砌石圈」及2個砌石牆遺構編號,「砌石圈」有2個不完整,無法得知其結構的原貌,餘2為「砌石圈10」及「砌石圈11」;2個「砌石牆」結構編號,即為後來研究復原「砌石牆2」的一部份,可做為研究卑南聚落儲藏帶於聚落內意義重要的資料之一。「砌石圈11」內的遺留,主要為帶穿板岩下的遺留,經過整理分析,主要為陶容器及與陶容器共用的陶蓋及圓形圈器(?),除了砌石材料中回收使用的石臼外,沒有任何的石器遺留,動物遺留僅有鹿、以及豬的下顎骨,及極碎的獸骨,無法估算最小個體數,僅能推估卑南文化人可能有熟食的習慣。 「砌石圈11」內並無任何繩紋紅陶,陶容器都屬於卑南文化時期,由木炭測得碳十四年代為2910±70B.P.(樹輪校正年代為3050±70),「砌石圈11」的容積約為 3.28立方公尺(等於92.85公升)。「砌石圈」內可復原最大陶罐的腹徑約50公分,是由最大陶把弧度復原所得,與砌石圈內大小及人使用所需活動空間相符,從各式大小陶容器推估,如果增加儲藏量,陶容器可能需要疊放及圓形圈器配合使用的可能性。綜合各種民族學與考古學結合的儲藏結構遺留的研究,以及卑南遺址目前各式考古學資料的研究顯示,卑南聚落內「社會性儲藏結構」可能為有差異性式、互助合作式或者綜合上述二種型式。卑南聚落呈現一個生態適應的卑南文化傳統,而「砌石圈」與「砌石牆」是卑南文化人集體意識下的安排,是卑南聚落中「聚落帶」的臨界,「砌石圈」與「砌石牆」下極少量的墓葬分佈,說明卑南聚落模式傳統可能始於定居初期。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千千岩助太郎
1960《台灣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執行硏究
2004a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 : 普查硏究計劃(第五期),台北市 : 內政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