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11.203.45
  • 學位論文

從死亡原因看所得對健康的影響

指導教授 : 林明仁

摘要


從Becker(1965)視健康為一種可消費具效用的物品,到Grossman(1972)年進一步將健康的投資性質加入健康需求函數中,模型中推測個人所得的增加會帶動健康投資的增加,使個人健康情況改善;實證上Summers(1996)由嬰兒死亡率做為健康觀察基準,看到了所得與嬰兒死亡率的影響呈現負向關係,所得上升透過健康支出的增加改善了嬰兒死亡率。而本文將進一步從WHO的資料觀察幾個主要死亡原因,透過使用最小平方法(OLS)探討所得對於健康的影響;控制會隨國家不同但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的遺漏變數,使用國家虛擬變數(fixed effect model);和控制會隨時間而不同,但對於所有國家都有一樣影響的遺漏變數,使用年的虛擬變數(time fixed effect model);預期尚有未納入的遺漏變數和因為健康也會影響所得的simultaneous causality bias問題,使用兩階段最小平方法做為迴歸處理的方式。模型中以WDI資料中的平均每人所得做為主要解釋變數,並加入中學入學率做為教育變數,看看平均所得上升和教育是否有助個人去改善健康。 最後我們將肝病、惡性腫瘤、循環性疾病、傳染病、自殺等五個主要被解釋變數再細分為三個年齡層,分別是中壯年(35-54歲),中老年(55-74歲),及老年(75歲以上),看到對於肝病、腫瘤、循環性疾病和自殺都有部份是負的顯著影響,與Grossman模型中說推測結果相符,顯示的確個人所得增加會使個人健康情況改善,健康具有正常財的效果。教育也對於腫瘤、循環性疾病、傳染病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關鍵字

死亡原因 疾病 所得 工具變數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ortality gdp IV fixed effect simultaneity

參考文獻


Marmot, M.G., and R.G. Wilkinson (1999), Social determinant of health,
Becker, G.S. (1965),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Economic Journal, 75,
Caldwell, J.C. (1986), Routes to Low Mortality in Poor Countr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2 , 171-220.
Fuchs eds. Economic Aspect of Healt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