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60.156
  • 學位論文

指認證據之評價–以單一指認的規範適用問題為中心–

An Evalu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Testimony–Focus on the Legal Application of the Show-Up Identification–

指導教授 : 陳志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指認證據之正確性近來已成為關注焦點,依據冤獄平反計劃組織的研究顯示,指認證據為錯誤定罪的首要成因,尤其單一指認程序之可信性更值存疑,多數學說及實務對於單一指認所取得的證據,均傾向於以傳聞例外處理其證據能力。本文認為對於誤導性指認程序所衍生的證據評價議題,應回歸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的規定逐步建立審查體系,才是正本清源之道,並藉此探究我國實務常見的單一指認議題,尤其是如何透過既有證人訊問及證據排除之一般性規定,找出適當的解釋方向,以解決實務適用上之問題,為本文的重心所在。

並列摘要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testimony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recent years. The Innocence Project finds that the eyewitness misidentification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wrongful convictions. Further, the show-up is probably the worst identification form of all. Most Taiwanese scholars and courts follow the Supreme Court’s inappropriate “hearsay rule” framework.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the “exclusionary rule”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whether show-up evidence is admissible at trial and focus on the legal application of the show-up identification.

參考文獻


43. 陳宏銘,《論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以證據排除法則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8. 王兆鵬,<證人指證之瑕疵及防制-美國法制之借鏡>,《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初版,1999年5月。
14. 吳巡龍,<審判外指認之證據能力與「門山指認法則」(Mason Test)—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九七八號判決>,《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實務》,新學林,初版,2006年11月。
63. 羅秉成,<在「錯認」與「認錯」之後—談「指認制度」之建立與落實>,《司法改革雜誌》,第41期,2002年10月。
45. 陳志龍,<超越合理懷疑與證據證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9期,2002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