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37.243
  • 學位論文

台灣颱風季乾旱與大尺度環流場的關係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and Drought in Taiwan During Typhoon Season

指導教授 : 許晃雄

摘要


降雨是變異非常大的物理量,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在尋找台灣颱風季(7-9月)降雨變化極端現象發生期間,東亞地區環流場的分佈特性,對多種氣象變數如海平面氣壓、海表面溫度、陸地降雨、外逸長波輻射等進行分析。個案選取是依據台灣中央氣象局局屬綜觀氣象站之月累積降雨資料、單日總雨量資料。經由Gaussian Kernel Estimator證明台灣區颱風季期間降雨型態近似常態分佈,故以正/負一個標準差的數值做為選取個案之標準。 合成分析少雨年與多雨年期間環境場的狀態,我們發現Pacific - Japan Pattern是影響東亞夏季降雨的主要型態,它的年際變化影響該區降雨異常的現象,尤其對於華南(台灣)與長江中下游及日本地區相反相位的關係影響顯著。少雨年間台灣附近環流場呈正壓結構,對流不旺盛,水氣通量少,低層高壓距平顯示一個較強的副高脊與較弱的低壓槽,西南氣流也因此較弱,導致海面潛熱與可感熱通量變小,海面下海水垂直混合程度變弱,使海面水溫上升。多雨年期間對流旺盛,氣壓場呈斜壓結構,較強的低壓與西南氣流也會使潛熱與可感熱通量增加,海水的上下混合加強,使海溫下降。此外,我們發現台灣區降雨異常期間水氣量的變異主要是由鄰近區域傳導過來,顯示一個大範圍環境場變異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台灣當地獨有的現象。 為了更詳細的探討颱風季期間降雨的特性,我們將颱風雨與季節雨區分開來,個別分析其特性。結果顯示颱風雨與季節雨有各自主導的型態,導致合成分析後環流場的訊號並不顯著。因此,當我們想要瞭解適合降雨的環境場特性時,需同時挑選颱風雨與季節雨降雨距平皆顯著的個案年份來進行分析,以求得更適當的降雨指標。

關鍵字

台灣 颱風 乾旱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朱錦紅、柯文雄、許晃雄,2004:台灣降水變化及其季節性異常的環流機制。(已投稿至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
陳昭銘、汪鳳如,2000:台灣地區降雨之長期變化特性-秋雨之準二十年振盪。大氣科學,28,343-361。
盧孟明,2000:聖嬰現象與台灣異常氣候關係之探討。大氣科學,28,91-113。
Bjerknes, J., 1969: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from the equatorial Pacific. Mon. Wea. Rev., 97, 162-172.
Chan, Johnny C. L. and Cleo K. M.Yip, 2003: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 siz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Geophys. Res. Lett.,30, No.24, 2267

被引用紀錄


黃雅琳(2012)。莿竹林小集水區降雨量空間分布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2.00263
陳姿彤(2011)。以臺灣中部雲杉樹輪重建三百年古氣候:利用傳統樹輪及總體經驗模態分解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1116
李雅娟(2006)。臺灣地區非颱風降雨之統計特徵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4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