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3.136
  • 學位論文

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

Ancient Chengdu Pl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a

指導教授 : 杜正勝

摘要


本論文旨在說明成都平原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多元」是指文化與社會認同上的異質性;趨同的「一統」則是透過政治力量強制性的過程。 在主文的部分共有四個章節。 第1章當中將說明成都平原從新石器時代以下,就自成一個可區辨於其他地區的文化,這個文化的存在就代表了古代中國的多元與異質性。雖然目前的考古材料尚不完全,但在本章當中,我仍試圖對古代成都平原複雜社會形成的原因、背景與其在「中國青銅文化圈」的位置予以定位。 承續第1章當中所討論的材料,第2章當中我將透過成都平原的物質材料說明它的交流圈。成都平原不僅是個在物質文化特徵上顯明的區域,其互動與交流的範圍也相當廣泛。透過對交流圈範圍的瞭解,可以略微推測成都平原文化的來源與周邊的關係。其次,商末周初時在中原已經出現可以識讀的文字,借助文字學的方法與研究,外加考古學發掘的相關材料,我說明了甲骨卜辭中的「蜀」並非成都平原。然而,透過考古材料卻可以說明當商末周初中國北方政治權力轉移的同時,成都平原與北方的關係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南方成為思考周人壯大的關鍵因素。竹瓦街、漢水上游、陜西西部與長江中游之間在物質文化上存在著密切的交流,這些交流都是遠離商人核心區的遠距離互動。 由於成都平原的物質文化譜系目前尚不完全,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至公元前500年這一段時間當中尚存在著缺還,在聯繫上並不清楚。第3章當中,我透過同時期中原在物質文化上的材料,比較其與成都平原的差異。差異將可以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與社會發展的大勢。在材料的取捨上,將選擇可以比較的物質文化作為比較的基礎。成都平原與戰國七雄在此一時期社會的發展水準上並不在同一個體系當中。 然而,戰國晚期的成都平原,在文化與社會的發展上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被併入秦國之中,這在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上是相當關鍵的一個發展。第4章的研究當中,我從戰國的外交情勢說明秦南取成都平原的原因。在將近一個世紀的統治當中,秦透過不同的政策與統治方針,形塑與學習如何管理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 成都平原作為論述的核心,其原因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普遍性在於闡釋成都平原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當中,也得以由這樣的過程裡觀察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邊緣、側面的思考將使我們對於核心的內涵有更清楚的認識。成都平原可以作為觀察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一個側面,由此可以較為清楚的瞭解「中原中心」、「中國」與秦漢帝國的形成過程;特殊性則在於成都平原材料的豐富,雖然目前的考古材料尚不完全,但已經可以部分的展現出「中國化」的過程。透過對於成都平原這個區域的研究,將更有助於對古代中國多元的現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陳彥良,〈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新史學》15:4(2004:12)。
許倬雲,〈對王德權先生「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的回應─許倬雲先生的對話〉,《新史學》14:1(2003)。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學》11:2(2000:6):2。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2002)。

被引用紀錄


徐鉞(2016)。唐代後期劍南地區軍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126
游逸飛(2009)。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105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