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19.217
  • 學位論文

生命樂章的插曲:經濟弱勢女性之創業經驗

Interlude of the lifetime symphony: Th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women.

指導教授 : 林萬億

摘要


強調創新、利潤、規模、知識專業導向的創業型態,並無法與處於階層、性別雙重不利社會地位的經濟弱勢女性創業經驗契合,回顧國內文獻發現,台灣對弱勢女性創業經驗的研究仍不夠豐富、完整,欠缺以底層女性為主體的發聲,以及對相應服務或支持措施著墨不多。約莫自1970年代起,國際間關注到「自雇再現」與「非正式部門經濟活動」的現象,不同的學術領域、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開始興起對自雇工作者和微型創業的興趣;再加上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與產業部門的重構、技術革新與就業型態的轉變,微型創業被認為是回應變遷環境的一種就業選擇,同時,促進特定就業弱勢對象小本創業的支持措施也漸漸受到重視與推展。在工業發展國家,有運作地方金融銀行提供小額貸款協助貧窮女性創業的實施經驗;在工業先進的歐、美國家,有結合政府與民間就業、社會福利等多元體系協助失業者、福利受益者創業或勞動市場高脆弱、邊緣人口創業的實施經驗,在台灣也有一些類似的經驗正在累積當中,只可惜相關的討論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關注階層與性別弱勢創業者的研究立場,探究經濟弱勢女性獨立或與家人親友共同創業的經驗,期望透過研究達成以下目的:(1)瞭解經濟弱勢女性創業經驗的歷程與處境;(2)瞭解經濟弱勢女性對創業經驗的主觀感受與詮釋;(3)針對我國現行措施,提出符合經濟弱勢女性創業需求之政策建議;(4)藉由本研究結果,提出協助經濟弱勢女性創業之實務建議。 本研究將創業經驗界定為「創業的歷程、遭遇、結果與帶來的改變」,以事業發展歷程為時間軸線,將探討的焦點放在個人、事業、家庭與制度措施各層面互動形塑的創業經驗。在研究方法與設計上,採取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經濟弱勢的女性創業者,包含貧窮者、邊緣貧窮者、經濟不穩定遭遇特殊狀況者(如失業、失婚等)。由於過去研究指出弱勢者較易向地方的社政單位或勞政單位尋求協助,故以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作為選樣來源管道,透過相關單位轉介受訪對象。研究採取立意選樣策略,以提供深度與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最後獲得10位訪談對象,大部分是中高齡的單親女性創業者。資料收集方法以經濟弱勢女性「深度訪談法」為主,採取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時間為2006年1月至5月,另以「參與觀察法」(經濟弱勢女性工作場域觀察、創業諮詢參與觀察)和「文件內容分析法」(包括受訪者提供之創業計畫書、媒體報導、相關措施辦法、實地筆記與反思日誌)等方式為輔,藉此豐富、多元化資料來源。研究的值得信賴度考量可信性、可轉換性、可靠性和可確認性四個方面。研究過程秉持告知同意、承諾保密和匿名、尊重隱私及避免傷害、公平回報、反思守門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權力關係等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原則進行。 本研究結果分析分為五節探討,第一節描繪十位深度訪談對象的創業故事;第二節探討事業工作層面的議題,包括微型事業的特色、勞動處境的特色和經濟弱勢女性對工作的觀感;第三節探討家庭層面的議題,像是家庭關係、權力資源配置、家庭責任和創業經驗的互動;第四節探討制度措施層面的議題,瞭解經濟弱勢女性使用資源的類型與管道、使用資源的互動情形和檢視創業貸款措施的設計內涵;第五節整理經濟弱勢女性創業後心理、社會和經濟層面的改變。 總結本研究的發現,在創業前期的經驗中看到,過去原生家庭社會化的影響,以及近期受雇、失業和貧窮的不利處境讓這群經濟弱勢女性思索著選擇創業來做出回應,然而礙於在婚姻關係的經濟依賴地位,使得她們不容易累積創業的資本,娘家能提供的協助也相當有限。在創業籌備期的經驗中,遭遇的障礙是將想法付諸行動時的心理層面拉扯,她們必須不斷地權衡、考量;運用正式資源時遭遇了創業服務的負向互動經驗、創業貸款的排除設計和主流價值對經濟弱勢女性的污名化與偏見,因而不容易使用正式資源創業;不過研究亦發現若提供支持,如整合性、連結高的資源、友善設計的創業貸款和心理社會、家庭層面的支持,即能協助經濟弱勢女性順利成立事業。在創業開展期的經驗中,事業發展面臨的課題除了事業經營的挑戰外,還有家庭責任的羈絆,研究顯示有別於主流營利掛帥的創業文化,她們展現了柔性的價值,也提及了創業後在心理、社會和經濟層面的改變。最後,經濟弱勢女性未來發展有三個可能類型:滿懷抱負型、且戰且走型和功成身退型。 立基研究結果,筆者探討了三個議題:(1)是否值得推動微型事業?從社會投資與發展的角度出發,答案是肯定的;(2)針對制度措施濃厚的個人主義價值和責備受害者思維做思辨;(3)討論正式與非正式創業活動的差異為何?並且對制度與方案面提出八點建議:(1)兼顧經濟與社會福祉目標;(2)建立友善的貸款與融資機制;(3)建置性別主流化之創業輔導措施;(4)強化創業輔導與就業促進體系的連結;(5)搭配資產累積與多元收入考量;(6)推動在地化事業與社區發展;(7)提供兒童與老人照顧的支持服務;(8)降低弱勢女性數位落差現象。對實務面提出六點建議:(1)工作者的自我準備;(2)個案工作的運用;(3)團體工作的運用;(4)服務方案的規劃、執行與評估追蹤;(5)促進跨專業人員的協調與整合;(6)參與實務研討會分享經驗。論文的最後筆者談到選樣、資料蒐集與分析上的限制,以及研究的後記,將一年多的研究歷程做一回顧和反思。

參考文獻


呂玉瑕(2001)。性別、家庭與經濟:分析小型家庭企業老闆娘的地位。台灣社會學,2,163-217。
劉毓秀(2002)。臺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1(2),85-116。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97-262。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1。
李悅端、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41-81。

被引用紀錄


彭竹筠(2012)。客庄女性創業歷程探究:以新竹北埔哈客愛、竹東阿金姐、新埔柿染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2.00562
蔡華芳(2009)。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09.00387
江佩樺(2011)。經濟弱勢家庭女性養家者的角色態度與角色實踐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3420
林里珍(2010)。經營彩券對經銷商所得與就業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2505
王于杉(2008)。微型創業者的母職經驗:女性、工作與家庭〔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08072009162729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