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4.230.84.106
  • 學位論文

臺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News Coverage of the“ Formosa Incident.”

指導教授 : 邱榮舉
共同指導教授 : 彭文正(Weng-Jeng Peng)

摘要


在任何政治經濟文化脈絡中,意識形態有部分是靠語言來呈現,而且人們也透過語言及其他符碼來進行詮釋。大眾媒介(mass media)透過大規模的方式涵蓋了社會中的每一份子,成為一種傳播的工具。而大眾傳播(mess 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正是來自無遠弗屆的傳布。媒介報導框架對於閱聽人的影響與內容的判斷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本研究針對主要平面媒體分析報導政治事件之框架探討在不同的新聞媒體在新聞管制下報導美麗島事件時,其呈現內容與框架,並解析政治與媒體之關係,以及美麗島事件的媒介真實面貌。 在台灣實施戒嚴時期,美麗島雜誌社在力求言論自由的氛圍中,舉辦演講活動,對當時的政治環境產生了衝擊,因此先後爆發了1979年12月9日的鼓山事件與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在此事件後,台灣各媒體(除了自立晚報和台灣時報以外)一面倒的報導,以及民眾既嘆息又不敢談論的態度,要做客觀而完整的敘述,並不太容易(葉振輝,2003:79)。美麗島事件的發生,由於當時的政治高壓與恐怖氣氛,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與報界報導之新聞框架,使傳播媒體往往無法將美麗島的社會真實正確反映出來,媒體的報導與對事件的論述往往支吾其詞(呂秀蓮,2000:524)。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文獻分析法,分析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立晚報和台灣時報,由1979年12月10日至1980年軍法大審結束後期間為主。採比較研究途徑,檢視不同報紙,比較五家新聞媒介文本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整合,分析媒介建構政治事件的立場。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在戒嚴時期,各報之言論受國民黨之監控,單一偏向黨外運動者之言論只是少之又少的媒體或黨外雜誌,但是可以明顯發現的是,在強大的壓力下,各報之間的報導還是巧妙的有所變化,也有些微的偏向,若以各報報導美麗島事件之主題框架定義顯示各報仍以暴力事件為主,且以台灣時報佔最高比例,代表官方政府之中央日報佔最低比例,由此可見,不同媒體對於同一事件有著不同的故事情節,當時政府以許多控制手段操控媒體,形成了政府操控媒體,媒體操控大眾的現象,因此,媒體的轉型正義是賦予政治事件一個真實原貌的重要課題。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彭瑞金,1998,《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8.陳順孝,2006,〈新聞編輯〉網站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與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被引用紀錄


謝頌遇(2015)。我國媒體有關《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807
林泓帆(2009)。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1419
邱張瑜(2010)。郭雨新與國內外台灣政治運動(1977~198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11344
張金權(2014)。戒嚴時期媒體對重大政治事件報導的比較~以《中央日報》、《自立晚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137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