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10.85.205
  • 學位論文

醫師,你在開什麼藥?─抗憂鬱藥劑的知識生產與爭議

指導教授 : 吳嘉苓 徐梅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從製造到傳播,醫學知識是一連串社會選擇下及各界交鋒後的產物,近二十年來的「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研究一再強調「科技從未獨立於社會之外」的概念。本研究提出以醫學知識生產上、中、下游的三個層次,探討醫學知識生產、傳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本研究主要以「藥廠」面向切入,描述醫學知識在生產及傳播中,藥廠從何種層面又如何影響醫學研究、醫師處方等議題。本文使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法,輔以文獻回顧,從精神科醫師、藥廠業代、藥劑師、求診者等經驗,以「影響醫師處方因素」為報導主軸,描繪出一個流動的、彈性的抗憂鬱藥劑知識生產過程。 結果發現,在台灣醫學知識生產的「上游」有幾個現象:一、醫學中心在廠商欲進藥的脈絡下做研究,產生應用導向的醫學知識;二、藥廠藉由贊助「新舊藥品比較試驗」,新藥可能因此拓展使用患者,研究者之後的推廣企圖也可能因而較高;三、研究中,個案流失的問題可能引發:留下耐受性高的受試者,而高估新藥效果,且研究報告用機率化約受試者,使得受試者個人差異消失。 第二部分的研究發現,也就是醫學知識生產的「中游」。藥廠對醫師個人行銷的影響,可從醫師短時間內某藥處方率增加來討論:一是藥廠業務代表的出現對醫師有「廣告效果」,尤其目前抗憂鬱藥劑市場競爭激烈,可藉此刺激、加深醫師對藥品印象,二是醫師和藥廠業代接觸後所建立的關係,也讓醫師在處方時有人情考量。不過台灣健保總額制度下,政策、醫院對醫師的控制力更強,藥廠對醫師個人的影響力存在,但有限。 醫學知識生產「下游」以一些求診者經驗,進一步說明醫學知識不但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各醫師在使用、轉譯醫學知識時,也因個人背景不同而有不同見解。 本文期望給予醫療專業者省思的空間,在使用這些看似客觀的醫學知識時,能更有自覺其中隱含的社會論述。

關鍵字

知識生產 爭議 醫師 藥廠 抗憂鬱藥劑 精神科

參考文獻


Lexchin, J. (1993).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ians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hat does the literature say? CMAJ. 149(10):1391-2.
成令方 (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 11-71。
胡海國 (2002)。〈台灣社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方法論〉,《當代醫學》,29(8)。
廖士程、李明濱、吳佳璇、陳映燁、曾美智、李宇宙 (2003)。〈Venlafaxine與Fluoxetine治療重鬱症之單盲隨機臨床試驗〉,《台灣醫學》,7(1): 48-59。
雷祥麟 (2002)。〈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 123-171。

被引用紀錄


吳筱筑(2011)。今晚藥不藥?安眠藥物使用者之就醫、用藥歷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1.018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