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1.165.210
  • 學位論文

國共內戰在西北(1945-1949) —從陝西鏖兵到蘭州對決

The Civil War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orthwest China (1945-1949) - from the continuous battles in Shanxi to the checkmate in Lanzhou

指導教授 : 胡平生

摘要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內戰不但決定了往後半個多世紀中國的命運,對往後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也有極深遠的影響,故當為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課題。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對於這個問題往往因為角度的不同與特定立場,而使得不論是親身參與的歷史人物或是對此課題下過苦心的史家常有許多不同的、甚至差異頗大的結論。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中華大地上多年的廝殺,雖曾經一度因為大敵當前而暫時攜手合作,但戰後四年雙方則為了戰後中國的主導權而再度兵戎相見。當然身處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對於這場長期惡鬥的最終結果早已瞭然於胸,但是關於這段時間中國局勢變動的各種因素與其中的一些細節,依然有許多尚待釐清或仍欠缺學理性的研究之處。當然,基於個人才力與時間以及浩繁的史料等限制,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對於何以造成最後的勝敗結果的各種因素與作一次完整的分析,這必定需要許多史家透過對於不同的歷史領域分別加以細膩的探討,逐一釐清各種複雜的問題,將這段歷史面貌較完整地呈現出來。個人在就讀研究所碩士班時期,曾經針對民國時期的中國裝甲兵建軍歷史與其中的經驗做過一次初步地探討,其中在一些第一手的史料上發現,國民政府在物資極度缺乏與戰況吃緊的抗戰時期,曾經將手上僅有的一支陸軍裝甲兵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就佈置於西北中國,也就是將陸軍手頭上一半的王牌兵種置於西北胡宗南部所駐的陜、隴各處;這支強大的兵力一方面是用以拱衛大西北後方不受日軍的侵擾,另一方面當然也是用來圍堵日益壯大的中共軍事力量繼續茁壯。我們試想,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國府高層的主觀考量或者客觀的戰爭所進行的軸線,西北中國當然並非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所以,這一佈置的著眼處筆者可以斷定國府是為了日後國共鬥爭所下的一著棋,西北在戰後的重要性我們已經在戰時國軍的軍事部署中看得出來。 顯然地,西北中國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高層心中,可能是未來國共兩軍廝殺的重要戰場。基於對於現代中國軍事史濃郁的興趣與這條線索與一絲研究基礎,近年來讀者開始注意涉獵過去史界先進在抗戰後國共內戰的研究成果,發現在不同區域國共內戰的研究中,關於中國西北的部分反而是為數不多,基本上可說尚缺乏學術性的專門書籍在討論這個問題。占了國土大半面積的西北,在戰後中國政局的鉅變中應該占何等的地位呢?其過程與結果對於當時全國軍事情勢的勝負有無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若比之如中國東北、華北等國共雙方激烈拼搏的地區,西北這個國共鬥爭歷史久遠的「老區」,於決戰時刻又是扮演著怎樣的地位和角色?過去論者所提出的各種國軍內部所存在的矛盾,如人事上的牽扯、軍隊派系的爭鬥、各指揮體系間的不協調等問題,有無在西北出現?而且我們也不能忽略此擔任此地區軍事責任的胡宗南是中央嫡系重要將領,其與中央間的協調性有沒有比起其他地區的指揮官各為順暢。而國共雙方在此地區的軍事力量的消長情形又如何呢?我們都曉得幅員遼闊的中國,學者無論在哪個方面切入都會發現其中並非鐵板一塊的;所以或許看似相同的問題放在中國各個不同區域中研討,很可能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國共內戰這個議題亦不例外。與中國其他地區在文化、風土、民族成分上有截然差距的西北地區,在這翻天覆地的幾年中,是如何由一個情勢複雜、民族多元的廣闊世界而轉入中共取得全面勝利的局面;尤其是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共產黨與國民黨(包括西北的地方勢力)在此所進行的4年軍事對決,其最後的勝負之原因與影響何在?筆者試想,或許可以在這樣的問題上再作一些努力。 在研究的焦點上,本論文並不打算將各篇章的重點全放在戰場中所遂行的各戰役與戰鬥過程的詳細記載與描述上,也就是陷入了一種僅如「流水帳」式的戰況報導。筆者期待這個研究能呈現的將不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積,因為史料固然可以幫我們了解那個時空環境裡「到底發生了些什麼?」,而這也將是歷史永遠不變的吸引人之處,以是必要的「敘事」(narrative)過程絕不可少;但我們更希望的是能藉由這些史料幫助我們理解雙方在戰場上的勝敗之機,也就是能以軍事的角度來探求西北中國國共優勢逐步易守的原因。而這其中的重點自然會包括了雙方決策當局對於這個戰場的基本規劃與認識、統帥的指揮藝術與其所構想的戰略佈局、雙方前線將領的戰術指揮與戰場調度、國共兩軍兵火力的差別與佈置情形、軍隊組成狀況與基層兵士素質;甚至於這個地區部分國際因素(如:蘇聯、美國兩強)的介入與原本就甚為複雜的民族文化與地方實力派系的權力糾葛對於戰局所產生的影響。這些種種錯綜複雜的背景,有的是雙方決策者在時空環境與有限的資源壓力下所做的決策,有的當然是由於雙方所下的每一著棋所連帶產生出的效應;構成這些決策的背景與影響將是我們的重點所在,因為其為往後史實發展的動力與關鍵。當然,重要戰役的進行過程與雙方的決策經過是論文敘事中必不能少的重點,更何況軍事對決又是本文的重點所在,筆者將根據戰役或戰鬥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對整體勝負的影響程度加以適度取捨。 在一般被認為地脊民貧的中國西北,相關的歷史研究當然並不算多,故研究者一方面必須旁敲側擊地由其他相關史料中提煉出與西北中國有關的部份,另一方面必須利用第一手的檔案資料自行加以分析研判。首先是檔案部分,由於臺海兩岸政府在近年來對於這段時期相關的官方檔案陸續有所開放,這對於從事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史學工作者而言當然為最大之福音,所以本研究主要應用的史料即以這些珍貴的第一手檔案為主。首先是臺灣的部分,典藏於新店中華民國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也就是一般我們所俗稱的「蔣檔」。毫無疑問的,蔣中正長期作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實質最高軍政領袖,其在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中之重要性當然無庸置疑。近年來隨著蔣檔的開放,吸引許多學者的爭相引用,使得許多重要的民國時期歷史課題得以獲得進一步釐清,為研究相關課題時所不能或缺的史料。筆者在四年前撰寫碩士論文時就已經領略其中的史料的豐富與多樣性,故此次再度希望借助其中的資料作為本研究的基石。果然一如預期的找到許多相關的材料,尤其是在〈籌筆〉與〈革命文獻〉兩部分有大量的相關資料蘊含其中。其次是由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以下簡稱史編局。但該單位已於2002年起縮編為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但由於編排與典藏檔案的工作是於史編局時代完成,故本論文依然以史編局檔案稱之)所編輯的軍方檔案。國軍方面自1993年起陸續出版數本《國軍檔案目錄彙編》,將已經開放的檔案範圍加以說明與編目,這亦使得研究現代中國軍事史工作者得到不少寶貴的資料。也跟筆者撰寫碩士論文時一樣,運用軍方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必須的工作。但在這些年累積下來的一點經驗中,筆者發現其實有不少的國軍檔案資料其實與史政編譯局所修撰的國軍該時期的戰史以及一些已由該局所出版國軍老戰士的回憶,在內容上有相當多的重複。由於國軍方面的檔案蒐集,必須由筆者完全自行抄寫來進行,故不可能將其龐大的篇幅全部抄錄,所以必須依靠兩岸以檔案為基礎所編撰的官方戰史為輔助。 第二部分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筆者於2002年8月第二度走訪大陸南京二檔館,這一次基於上次查詢的經驗,所以待的時間較長,前後超過一個月;雖然對於該館的豐富史料還是未能全部抄回,但亦算是小有斬獲。該館的資料主要是提供我們國共內戰在西北的較早期資料,大約以1945-1947上半年為主,原因據該館工作人員告知:主要是因為許多資料在1949年春季那兵荒馬亂的時刻中,尚來不及由當時在南京的國史館與國民黨黨史會收錄或加以整理,有一些後來應該被帶到臺灣,或者大都已經在戰火中散佚掉了。筆者蒐集到一些在內戰初期國軍於豫西、陜、隴等地國軍的作戰日誌,可與國軍方面的檔案相輔相成。 當然,我們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看的更遠,所以對於史界先進所累積的成果與已經匯集成冊的相關資料也絕不能忽視。目前就筆者所知,關於國共內戰在西北的學術性專論尚未有之,不像山東戰場或是東北戰場早有一些學者加以耕耘。目前與本論文主題相關而較為全面的著作還是兩岸軍方的出版品,均偏重於敘事與資料的記載。如: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以及臺灣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戡亂戰史─西北地區作戰》,1989年;以及較為晚近的作品:袁德金,劉振華,《西北解放戰爭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其他的還有一些關於民國時期西北的軍政人物的年譜、傳記、或他們在西北活動相關紀錄、或者人物活動與西北地區軍事問題有關的資料彙編。年譜與傳記方面,例如:臺灣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由葉霞翟等所編《民國胡上將宗南年譜》,1980年、周開慶所編《民國朱上將紹良年譜》,1973年;香港文藝書屋所出版的《馬少雲回憶錄》,1984年;大陸方面由中央黨校所編的《彭德懷自述》,1981年、大陸全國政協以及甘肅政協與陜西政協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所合編的《鄧寶珊將軍》,1985年,上海文史資料。相關資料集的彙編方面,如國史館所出版的《西北建設考察團報告》,1968年;大陸青海省志編輯委員會的《青海歷史紀要》,1987年,西寧青海新華書店、楊希堯編《青海風土記》,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1年;葉祖灝編輯的《寧夏的今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陜西省檔案館與陜西社會科學院合編的《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共十冊,1986-1991年。另外,一些在傳記文學或其他近現代史有關的刊物中出現的單篇追憶性的文章、訪談或是往事記述,以及大陸全國或各省政協所出版之文史資料選集裡的訪問紀錄,也都將是我們重要的研究資料。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rthwest China Sia Si Peng De-Huai Hu Zong-Nan Si An Lan Jhou。

參考文獻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究會討論集》,臺灣大學,1989年。
胡平生,《民國時期的寧夏省(1929-1949)》,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epper,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徵引書目

被引用紀錄


葉泉宏(2010)。中共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1950-195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0.01699
楊昌賓(2012)。王文興與國共內戰:論《龍天樓》〔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52584
陳聖文(2012)。國共戰爭中的閻錫山(1945-1949)〔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21867
王懷慶(2014)。國防部出版品對「戡亂」之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15930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