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06.100
  • 學位論文

HHT於線性與非線性動力系統識別之應用

Application of Hilbert-Huang Transform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s

指導教授 : 呂良正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Hilbert-Hung Transform ( HHT ) 之技術,以識別線性與非線性結構系統之動力參數。由Huang, N. E. et al. (1998)提出之HHT具有對非線性與非穩定性資料的處理能力與較高之適用性(可用於線性或非線性系統),其主要包含兩部分之處理過程:(1) 經驗模態分離 (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可將訊號分離成數個固有模態 ( intrinsic mode decomposition ),而每個IMF均具有良好的Hilbert transform之特性,並配合頻率分離準則,可對於一般含雜訊之資料擷取出屬於結構反應之部分,使不屬於結構頻率範圍之高、低頻雜訊排除,增加識別結果的正確性。(2) 希爾伯特轉換 ( Hilbert transform ):可獲得希爾伯特頻譜,其振幅具有時間軸與頻率軸之變化,由此建立訊號之即時頻率對時間關係。 本文在線性系統識別方面,利用HHT技術建立對微振資料與強震資料之識別流程,以求取結構各模態之反應、基本振動頻率、阻尼比,並分別討論有無雜訊影響時,HHT識別法與一般常用識別方法 ( ITD、ARMA ) 之結果討論與比較。在非線性系統識別方面,則利用HHT技術能擷取結構模態反應與計算即時頻率兩項特性,以獲得時變性、非線性結構系統之頻率變化,得知結構產生破壞與進入非線性行為之時間。 在線性系統識別之應用方面,使用台北地區與台中、南投地區鋼構與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微振量測資料,以HHT識別其阻尼比與基本振動頻率,並與文獻結果(林智勇 2004)比較,以討論鋼構建築物與RC建築物其阻尼比、頻率、週期、建物高度之相關性與統計數據等。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HHT EMD Hilbert system identification nonlinear system

參考文獻


林智勇 (2004), 「利用微振實驗資料識別橋樑及建築物之動力參數」,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良正教授指導。
Chen, J., Xu, Y. L. (2002), “Identification of modal damping ratios of structures with closely spaced modal frequenci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v 14, n 4, 417-434.
Chen, J., Xu, Y. L., Zhang, R.C. (2004),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Tsing Ma suspension bridge under Typhoon Victor: EMD-HT method,”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v 92, n 10, 805-827.
Foliente, Greg C. (1995), “Hysteresis modeling of wood joints and structural system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 121, n 6, 1013-1022.
Huang, N. E. et al. (1998),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454, 903-995.

被引用紀錄


許展綸(2007)。應用小波理論與HHT於橋樑之非破壞性檢測〔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700116
黃任篷(2010)。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於結構健康監測之系統開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2105
陳俊德(2009)。HHT於桁架非線性動力分析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16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