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2.244
  • 學位論文

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

An analysis of KMT’s homeland policy after 1949: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asporic regime, local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指導教授 : 汪宏倫

摘要


長期以來,「僑務政策」不是被視為國民黨為延續與海外華人的革命情感、「反共復國」的重要號召力量;便是將之看作是國民黨為了保衛政權、合法化其為正統中國的主要手段。然而,這樣的看法如果不是重述了官方所認定的政策說辭;便是誇大了海外華僑在國際政治秩序中的影響力。本論文試圖跳脫長期以來的論述視域,分別從「流亡政權的內部消費」與「冷戰結構下的族群性管理」兩個分析角度,試圖回答:僑務政策,對於國民黨政權來說,具有何種象徵秩序上的功能,其又在什麼樣的結構脈絡下,得以完成?為了回答上述的問題,本文可分兩大部分,首先說明政策的研究背景,其後在針對特定時期的政策發展進行分析。 首先,第二章和第三章乃是以交代僑務政策的歷史背景,第二章的部分乃是將研究視域上溯至十九世紀中期以降,說明大量的移民現象與海外的政治活動如何促發了僑務政策的誕生,而其又留下了什麼樣的海外政治遺產。第三章則把焦點集中在國民黨在1949年前後,如何將僑務組織與相關政策移植到台灣之上,其經歷了什麼樣的調整,又擁有什麼樣的基本特性。 其次第二部分則分別討論上述的兩個分析角度。第四章乃從「流亡政權下的內部消費」出發,試圖論證:僑務政策對於遷台之後的國民黨政權來說,只是一個歷史所遺留下來的方便手段。由於長時期處在不確定的變動情境之下,流亡政權握著手中的權杖,大量地複製種種過去與未來式的象徵符碼,用來抓住混亂的真實,建立可預期和掌握的象徵秩序,因此形成了流亡情境下一種特殊的補償與防禦機制,並提供政權「內部消費」為主。到了第五章則進一步將僑務政策放在更大的國際脈絡下來檢視,以「冷戰結構下的族群性管理」的角度,試圖說明:即便國民黨與華僑具革命歷史的淵源,但「華僑為革命之母」並不能解釋戰後僑務政策何以能夠推行成功,而必須同時參照海外僑社的「在地知識」如何銜接了祖國的政治,並且應該對照當時的「冷戰結構」,如何在意識型態的圍堵策略與族群性的原生不滿之間,取得了國際間的巧妙平衡。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2002)〈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30(10)。24-41頁。
林滿紅(1999a)〈日本政府與台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1-52頁。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林繼文、李明譯。台北:人間。
朱浤源(2000)〈中華民國僑務政策重建芻議〉。見陳鴻瑜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87-112頁。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柯玉枝(2000)〈中華民國對拉丁美洲的僑務政策〉。見陳鴻瑜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61-86頁。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被引用紀錄


林芳如(2010)。「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困境〔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0.00335
榮幼娥(2010)。政黨輪替後的海外僑教政策,2000-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10085
吳伊凡(2010)。再疆域化的學生遷移:旅中台生與旅台馬生的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826
黃正杰(2009)。政治民主化與台灣對外僑務政策變遷:以對美國僑社政策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542
詹閔旭(2008)。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430113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