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4.69
  • 學位論文

土壤化學分析在考古學空間分析上的應用性--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The Applicability of Soil Chemical Analysis to Spatial Analysis in Archaeology--A Case Study at Saqacengalj, an Abandoned Settlement of Paiwan People

指導教授 : 陳瑪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旨在開發方便有效的土壤化學分析方法,即以R. E. Terry 等人於2000年提出之磷指標田間速測法為基礎,將萃取劑與萃取法略加調整後應用於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之分析,以觀察其運用於聚落遺址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之成效及引介到台灣考古學研究中之可行性。 根據空間分析、遺址形成過程(site formation process)等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論之立場與見解,土壤化學分析當可為既有考古學工作傳統帶來許多助益。簡言之, 土壤可作為獨立於遺物的另一種考古學資訊,補充傳統考古學研究程序上重於遺物分析之不足。事實上根據Terry等人之回顧,土壤磷分析與考古學結合之歷史實乃相當悠久且成效卓著,因此其是否亦能應用於國內考古學研究應是相當值得探討的。 為了評估其應用之有效性,本研究利用遺址土樣進行各種土壤基本性質、有機碳含量、總磷測定、植物有效性磷指標測定中Olsen萃取法與Mehlich III萃取法等標準程序之實驗,作為後續解析之依據。與Terry之結論相似,本研究顯示磷指標的田間速測法在應用於考古學活動空間分析時,較傳統上考古學家習慣使用的總磷測定法更具有優勢。而此速測法與一般習用之Olsen法或Mehlich III法之間的相關性亦非常良好且顯著。 實驗結果也發現,土壤化學分析應用在本遺址研究中時,其成果頗為可觀。首先,Saqacengalj遺址地表土壤的磷明顯高出周遭森林環境許多,指示著磷分析在台灣亦當具有作為探勘定居聚落遺址範圍有效方法之潛力。進一步進行遺址內空間分析時更表明,土壤磷資訊不僅揭示出若干後沉積因素潛在的破壞效應及其程度,亦有助於判定出特定的活動區域。結合排灣族近代相關的民族誌材料,可以詮釋這些活動區域可能是分別作為靈棚(tavi)或室內圊圂之場所。此結果甚而顯示,廢棄年代較早的Saqacengalj遺址,在時空上雖與現存屬於排灣族北部住家類型的聚落間有一段差距,但卻擁有頗為相近的建築特徵與住居習慣,此現象背後所蘊含之考古學、人類學與歷史學意義,實值得學者深思。

關鍵字

舊社 排灣族 磷分析 空間分析 土壤化學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984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5:1-48。
1994 〈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意義初探〉。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Siegal, Peter E. and Peter G. Roe
2004 〈恆春半島東源谷地3000年來的沉積物孢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a 《土壤學實驗講義》,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土壤研究室,內部發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