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79.60
  • 學位論文

文化保存、社會網絡與社區充權—以佳興部落自主數位典藏為例

Culture Preserve,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Taking Chiahsing Tribe’s Indigenous digital archiv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 洪貞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原住民數位典藏政策轉為重視由部落本身進行典藏工作,使原住民能在數位世界握有詮釋權,但同時原住民部落多位於偏鄉,面臨人口流失及數位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由原住民部落進行數位典藏的過程及影響,以屏東縣泰武相佳興部落為個案,針對其數位典藏工作進行分析。 本研究透過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將數位典藏視為社區發展的可行方式之一,採社會網絡及社區充權理論為理論架構,希望瞭解透過數位典藏保存傳統文化,能否刺激部落居民的參與度,從中產生文化認同,提供原住民建立主體性的刺激。 研究發現佳興部落數位典藏內容為當地豐富之文化資源,從規劃內容、蒐集資料到成果呈現,皆是以文化工作者個人為核心,運用在地的內部社會網絡,並連接多元的外部社會網絡,不僅聯繫起數位典藏的參與者,也獲得外界資源的協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由於以部落傳統文化為保存內容,在社區充權的個人層次,研究發現數位典藏有助於參與者培養出充權意識,增加對部落的認同,但仍不足以在組織層次形成充權的過程與結果,未來如何擴展並運用個人層次充權的結果,增進社區組織的能力,是佳興部落形成社區充權的挑戰。

參考文獻


Lin, N.(2005). Social capital : A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structure and actiob. 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為例〉,《臺灣社會學刊》,23:141-178。
紀孝輯(2008)。《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原住民部落之遷住重建與組織支援關係之探討》。長榮大學系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仰止(2002)。〈個人網絡中他人聯繫強度的結構原理〉,《臺灣社會學》,3:163-209。
廖敦如(2004)。〈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台東縣見合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4:5-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