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65.248.212
  • 學位論文

敏督利颱風(2004)侵台期間 伴隨之中尺度現象

A Study of Mesoscal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Mindulle(2004) When it Was Affecting Taiwan

指導教授 : 李清勝
共同指導教授 : 簡芳菁

摘要


本研究利用MM5模式模擬7月1日0000 UTC∼3日0000 UTC豪大雨發生的過程,分析模擬結果顯示,7月1日1500 UTC前,颱風中心位於台灣花蓮/台東外海時,過山東風氣流下沉運動的增溫作用,在海峽中部附近產生微弱低壓區;與此同時,颱風外圍環流受山脈地形影響,在台灣北部地區產生風切渦度,並向低壓中心平流;配合低層扭轉項與輻合項之貢獻,使低壓區產生額外的渦度,導致在海峽上的低層出現副中心。颱風登陸之後(1日1500 UTC後),低層主環流受地形破壞使特徵不顯著,但殘留的部份渦度則受風場平流進入副中心;配合主環流上層渦度過山後與由低層向上發展的副中心偶合,使副中心於7月2日0000 UTC後快速發展,其強度甚至一度超過主環流。 7月2日0000 UTC後,海峽上之副中心加強;副中心的中尺度環流(西北風)與颱風所伴隨的較大尺度低壓區之環流(西風),在海峽南部產生輻合,導致高雄西方外海有一東北西南走向的線狀對流發生。之後,隨著副中心向北偏移,輻合帶亦向北偏移,使此線狀對流逐漸減弱;在此同時,嘉義西方外海則出現另一條東西向線狀對流。7月2日0700 UTC之後,強盛西南氣流延伸到台灣海峽南部,使原本鬆散的線狀對流再度重新組織,造成高雄和嘉義西方外海同時存在兩條明顯的東西向線狀對流。 分析觀測資料與模擬結果亦顯示,西南氣流之增強主要為太平洋高壓西伸,南海北部的中尺度低壓及副中心三者交互作用所導致,且西南氣流所帶來的水氣量遠高於局部地區海面蒸發量,故西南氣流之暖濕空氣對於南海北部與海峽上對流系統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夜間在地形斜坡上近地表大氣能量的散失,加上因降雨伴隨下衝流產生的蒸發冷卻,導致在山腰/山腳附近出現冷池;其冷空氣使新生的對流雲延著山勢傾斜發展。在白天,地形斜坡上近地表大氣能量的獲得使冷池消失,對流胞從海峽上登陸時,易被地形舉升而加強,造成山坡上的強烈降水。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esoscale typhoon MM5 southwesterly flow

參考文獻


張子琦,2003:梅雨季台灣中南部地區豪雨事件之數值模擬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宜良, 1995:地形對渦旋路徑影響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0pp。
陳嬿竹,2003:桃芝颱風(Toraji,2001)侵台初期之分析與模擬。國立台灣大氣研究所碩士論文,103pp。
李清勝與張龍耀,2003:妮蔻兒颱風(Nichole,1998)侵台前路徑變化之研究。大氣科學,31,285-306。
簡國基與李清勝,2002:楊希颱風(楊希,1990)侵台的數值模擬與分析。大氣科學,30,147-170。

被引用紀錄


饒心誠(2016)。康芮颱風(2013)侵台期間台灣西南部強降雨事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602582
鄭光浩(2012)。侵台颱風過山期間雨帶重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09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