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176

摘要


本論文以《莊子》的生死觀為研究主題,分別從形上、知識、價值三層面進行全面地考察。在此完整的架構中,一方面試圖使其生死觀豐富的內容呈顯出來;另一方面也嘗試挖掘出其生死觀所由以成立的根據。   本研究首先以天人關係為切入點,彰顯其生死觀在存有論方面的意義。本文對《莊子》的「天」概念和「人」概念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天」概念的主要意義指的是自然。而由於指涉內容偏重於實體義、力量義和狀態義的不同,所以《莊子》的「天」概念包含自然界、自然力和自然狀態三層次。因此,《莊子》的天人關係便包含自然界與人類、自然力與人力、自然狀態與人為三重關係。對此深入分析,則發現這三重關係中,都分別蘊含消極與積極的雙重辯證,也就是「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的辯證。   《莊子》的天人關係說明了人的存在處境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因此筆者以憑藉此方面的研究基礎,繼而深入分析《莊子》的生死觀。筆者指出《莊子》的生死觀是奠基於其對天與人的特殊看法,因而亦包含積極與消極的雙重辯證。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導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生死觀,消極地認命以使自身不受生死事實的干擾。從「天人合一」的立場出發,導出了「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的生死觀,積極地參與大化流行,使精神達至絕對自由而超越生死。   繼而本文以「知」與「忘」兩方面作為切入點,探究《莊子》生死觀在認識論層面之開顯。以「知」為手段固然也能使人認識到「死生之理不可睹」、「死生乃命也」等事理,但「知」永遠是在「已分」的前提下來瞭解生死,所以造成了人我區隔、死生斷裂等困境。「知」所製造德問題,必須靠「忘」來消解。因此《莊子》認為要揚棄這種「分」的進路,進而從「合」的進路來「以道觀之」。而唯有透過「坐忘」等功夫,拋棄理智區分才能體「道」。從「道」的觀點來看,才能從整體的觀點看待生死,才能了解生死的實相而「外生死」。   本文最後以「自由」和「自然」作為切入點來看《莊子》生死觀在價值論中所呈顯出的意義。從「分」的觀點來看,「自然」是屬於「天」的範疇;而「自由」則是屬於「人」的範疇。死生之事實皆為「自然」,是與主觀意志無關的自發性活動,所以《莊子》認為刻意的「益生」是不適當的。「人」要在生死方面獲得「自由」就得設法解「帝之縣」。這不是說人可以在實然層上擺脫生死,但人只要從價值層面上突破利害等價值,就能使人擺脫悅生惡死的束縛而達至精神上的「逍遙」。但再進一步反省,從「合」的觀點來看,「自由」和「自然」本來就是合一的。所以只要認清人由生到死乃「自然」,並無絲毫的不合理,那麼人就不會再以生死為束縛,「自由」地在這個從生到死的歷程中遨遊。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深入研究,發現《莊子》的生死觀實蘊含一份從分到合、從消極到積極的辯證過程。由分與合兩面向的鋪陳,不但能澄清許多誤解,也更能完整的彰顯《莊子》的生死觀的全貌及其成立的基礎。

關鍵字

莊子 生死 生死觀 天人關係 自由 自然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huang Tzu Life Death Haven Nature

參考文獻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1993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0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被引用紀錄


丁國智(2010)。宋代絕命詩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858
廖怡嘉(2010)。莊子生死觀之現代詮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517
劉芝慶(2009)。修身與治國-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358
陳湘蕾(2006)。《荀子》知識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110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