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97.64
  • 學位論文

低磁場核磁共振實驗與研究

指導教授 : 楊鴻昌

摘要


低磁場核磁共振有著較傳統高磁場核磁共振系統更為狹窄的核磁共振譜線,使用超導量子干涉元件做為核磁共振偵測器,未來將可以同時進行腦磁與腦部磁共振功能性造影。實驗設計分別以傳統法拉第線圈和超導量子干涉元件做為核磁共振實驗的探測器,可以發現傳統法拉第線圈將不利於推廣到低磁場核磁共振成像,同時在低磁場下環境的磁場擾動與漂移將會造成量測上的困難。 實驗上已架構ㄧ個使用超導量子干涉元件的低磁場核磁共振系統系統,未來將配合磁場負回饋線圈系統來穩定環境磁場的擾動與漂移,並進行低磁場核磁共振與成像的相關實驗。

關鍵字

低磁場 核磁共振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MR

參考文獻


(1) P.C. Lauterbur, Nature 242, 190 (1973)
(3) T.G. Walker, W. Happer, Rev. Mod. Phys. 69, 629 (1997).
(6). H.C. Seton, J.S.M. Hutchison, D.M. Busell, IEEE Trans. Appl. Supercon. 7, 3213 (1997).
(7). S. Kumar, B.D. thorson, W.F. Avrin, J. Magn. Reson. B 107, 252 (1995).
(9). S. Kumar, W.F. Avrin, B.R. Whitecotton, IEEE Trans. Magn. 32, 5261 (1996).

被引用紀錄


許子文(2010)。3D實體之積層影像模型建立系統開發〔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0.00157
姜智雲(2009)。不同碳源前驅物培養嗜鹽菌生產不同化學結構聚羥基烷酯之研究〔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81-30012013151042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