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8.66
  • 學位論文

即時通訊軟體掛網行為與偽狀態顯示使用研究-以MSN Messenger為例

Connectedness and Autonomy on MSN Messenger

指導教授 : 彭文正

摘要


隨著臺灣網路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甚至有調查指出,即時通訊軟體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網路活動,重要性與日遽增,而本研究發現,在MSN的即時通訊軟體系統上,使用者出現了一些矛盾的行為,像是沒有溝通的需求,卻仍連線在MSN上,以及使用者在電腦旁邊卻顯示為「離開」的狀態,因此本研究從「連結」和「個人空間」的觀點來進行探討。 從文獻探討裡,我們整理出「連結」的面向包含了「外在互動」、「維持社會關係」,以及從背景認知而來的「認知他人的存在」三個面向,另外,也整理出「個人空間」和非線上狀態顯示的關連,最後我們針對十五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法,得到研究發現如下: 從「連結」的三個面向可以看出有促使MSN使用者增加時間掛網的傾向。在「對話可得性」的連結方面,使用者會想讓別人可以聯絡得到他、增加被人接觸的機會和被人連結的關心感覺;在「維持社會關係」的連結方面,使用者會透過觀察來瞭解聯絡人的近況、讓他人知道使用者的存在,以維持人際關係;「認知他人存在」的連結,使用者感受聯絡人的存在的時候,會產生「安全感」,並且降低焦慮感。 在狀態顯示的部分,MSN的使用者認為「線上」狀態的時候,有要即時回覆的「義務」,但是在容許他人使用「偽」狀態顯示的條件之下,使用者可以藉此獲得回覆自由。再者,因為MSN聯絡人的數量多、組成複雜,使用者會利用「非線上」狀態建構出適當的「個人空間」,並且以「默契」為鑰選擇聯絡人進入。本研究也發現使用者使用「離線」狀態是想強化MSN上的「個人空間」,或是在不受到別人干擾的情況下,獲得與他人的「連結」。 最後,本研究發現,雖然透過MSN的互動,可以讓使用者和聯絡人之間變得更親密,但是因為使用者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會傾向集中對話在特定人身上,溝通訊息量有集中化的趨勢,只能「強化既有的網絡」。而本研究認為,當使用者擁有構築MSN上「個人空間」的工具時,會增加溝通集中在特定聯絡人的傾向。此外本研究還點出,當使用者可以隨時藉著MSN和熟的朋友進行溝通,從中獲得支持感並且解除焦慮的時候,可能會造成人際之間的冷漠。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游康婷(2001)。《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硯(2004)。《不可承受之重?出探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之關聯》。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Flanagin, A. J.(2005). IM online: Instant messaging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2(3), pp.483-500.
Hu, T., Wood, J. F., Smith, V.,& Westbrook, N.(2004, November). Friendships through IM: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ant messaging and intimacy.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0(1). Retrieved from http://jcmc.indiana.edu/vol10/issue1/hu.html
Kuwabara, K., Ohguro, T., Watanabe, T., Itoh, Y., & Maeda,Y. (2002). Connectedness Oriented Communicat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Connectedness to Augment Social Relationship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2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and the Internet (SAINT'02), pp.186-193.

被引用紀錄


張華季(2007)。組織中即時通訊與工作行為: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700424
范聖佑(2007)。連結感導向的溝通介面設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07.00336
陳乃瑜(2009)。溝通的藝術與權力-職場MSN兵法三十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1939
林瑞億(2009)。微網誌Plurk使用行為之研究 ─ 以科技意會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0217
董淑蕙(2007)。以混成網路服務及關懷協助學生解決問題以提昇其學習成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572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