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21.131
  • 學位論文

台灣西南海域枋寮海底峽谷的沉積/形貌特徵與沉積物散佈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sediment dispersal of the Fangliao Submarine Canyon offshore SW Taiwan

指導教授 : 俞何興

摘要


利用多頻道震測剖面及水深資料,討論台灣西南海域枋寮海底峽谷之沉積/形貌特徵與沉積物散佈交互關係。 依照峽谷流徑可將枋寮海底峽谷分成上段及下段峽谷,另外峽谷末端有一沉積物堆積區。上段峽谷頭部發展於棚緣處並嵌入陸棚,是一陸棚嵌入(shelf-indenting)峽谷,從峽谷頭部沿等深線往下部陸坡延伸,終止在600 公尺水深處,長約10 公里,谷軸為南北向,橫剖面呈V 型形貌,震測剖面顯示有崩移及側壁截切現象,說明峽谷受到侵蝕作用,沉積物可能形成濁流侵蝕峽谷或僅通過(bypass)峽谷;下 段峽谷從600 公尺發展至900 公尺水深處,長約30 公里,谷軸轉為西南向,橫剖面呈U 型形貌,震測剖面顯示有崩移及側壁有截切現象,峽谷寬度增加,谷底有沉積物充填,說明峽谷受側向侵蝕作用,谷軸及谷底受沉積作用,下段峽谷同時受侵蝕及沉積作用交互影響;峽谷末端約900~1000 公尺水深處,峽谷特徵不明顯,地形起伏小,有沉積物充填舊水道大部分的空間,可視為沉積物傳輸通道的終點 或是沉積物溢出的沉積中心,主要受沉積作用影響堆積成約400 平方公里的海底扇,並推論為發展初期的小型海底扇。 枋寮峽谷的頭部形狀為短直線型,僅稍微嵌入棚緣處,與其他大型陸棚嵌入峽谷枋寮峽谷嵌入陸棚程度較小。陸棚嵌入峽谷頭部主要有圓形劇場型(amphitheatre-shape)及狹窄的直線型兩種形狀,但依水深圖無法將枋寮峽谷頭部做適當的分類。推論台灣島未來若產生抬昇等地體運動,會因侵蝕基準面下降在棚緣附近產生連續性的小型峽谷,並且整體往頭部侵蝕的情形會增強,則枋寮峽谷的頭部會趨向圓形劇場型。枋寮峽谷末端嘴部區域無水道限制沉積物傳輸且坡度減緩,則沉積物失去動力容易堆積成海底扇,但上游提供有限的沉積物量,使枋寮峽谷發展至上部陸坡即產生堆積,推論沉積物量不增加的情形下,不易繼續發展成大型海底扇。 枋寮海底峽谷的沉積物散佈(sediments dispersal)與相似地質條件的高屏峽谷沉積物來源(source)及匯集處(sink)不同。枋寮海底峽谷的頭部附近無大型河流提供沉積物注入峽谷,有限的沉積物量影響峽谷發展,沉積物源僅依賴峽谷頭部附近沉積物不穩定崩移的物質;而高屏海底峽谷的頭部和高屏溪連接,提供陸源沉積物直接注入峽谷頭部,有足夠的沉積物源可以影響峽谷發展;枋寮峽谷的沉積物匯集於上部陸坡的小型海底扇,而高屏峽谷的匯集處是深海的馬尼拉海溝。雖兩者來源與匯集處不同,但皆為輸送陸棚沉積物的通道。所以枋寮峽谷可被視為一個沉積物來源有限、低容量,僅輸送淺海沉積物至上部陸坡的通道。

關鍵字

海底峽谷 地形 沉積物散佈 震測 台灣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ubmarine canyon morphology sediment dispersal seismic Taiwan

參考文獻


Bouma, A. H., Normark, W. R., Barnes, N. E., 1985a. Submarine fans and related turbidite system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351pp.
Bouma, A. H., 2001. Fine-grained submarine fans as possible recorders of long- and short-term climatic change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8, 85-91.
Carlson, P. R., Karl, H. A., 1988. Development of large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Bering Sea, indicated by morphologic, seismic and sedimentologic characteristics. GSA Bull. 100, 1594-1615.
Chiang, C. S., Yu, H. S., Chou, Y. W., 2004. Characterisics of wedge-top depozone of the southern Taiwan foreland basin. Basin Res. 16, 65-78.
Chiang, C. S., Yu, H. S., 2006. Morphotectonics and insion of Kaoping submarine canyon, SW Taiwan orogenic wedge. Geomorphology 80, 199-213.

被引用紀錄


陳彥庭(2017)。2006年屏東地震引發沉積物之跨峽谷傳輸地質紀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4261
盧翊維(2016)。利用海床底質回聲影像探討臺灣西南海域沉積物液化對海床穩定性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076
鄭屹雅(2012)。臺灣西南海域沈積物重力流引發之海底電纜斷裂事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3210
吳依璇(2012)。臺灣西南海域南海棚坡與高屏棚坡上海底峽谷形貌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963
邱子軒(2011)。枋寮外海海床的地形地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338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