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67.251
  • 學位論文

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

Some Get to Learn by Going Through Hardship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Zeng Guofan's Moral Self-cultivation Thoughts

指導教授 : 林維紅

摘要


本文將以曾國藩日記與家書為中心,從他的生活經驗中討論其修身思想的起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第二章探討道光十九年-咸豐八年(1839-58)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期又可分前後二段。首先,在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1839-1845),曾國藩初次以理學的自律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並請師友審閱其日記,矯正其行為。但是由於曾國藩此時的身心健康急速惡化,因此他逐漸放棄嚴苛的自責行為,日記亦因此停寫。其次,道光二十五年-咸豐八年(1845-58),由於沒有日記資料,此時曾國藩的生活經驗與思想只能從家書略窺一二。大致上說,在這個時期他在學問與修身上已漸有自信,身心健康稍有復原,但仍有疾病纏身。第三章探討咸豐八年-同治十一年(1858-72)間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曾國藩在太平天國戰事仍在進行的時候,重新開始撰寫日記,並在其中重新以道德要求規範自己的生活。雖然在表面上,這種行為與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之修身行為相似,但其實際內涵卻大有不同,其特徵主要是以易於實踐為主,而不以嚴苛迂腐為尚。而日記的作用也不是與師友交換以促修德,而是作為家中子弟訓誡之用。不過,晚年曾國藩病痛加劇,使得他自責的心理再度復發,認為自己進德修業百無一成。第四章將探討曾國藩的命運理論與他特別注重的修身德性,如求闕、謙遜、勤儉等,并且將這些德性與曾國藩的個人生活經驗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討論,以突顯其真正的意義。在結論部份,除了概述前面全文大意之外,並將宋明理學、功過格倫理、曾國藩的命運及倫理理論、以及清教倫理做比較,探討不同的倫理預設對生活樣式與心態有什麼樣的影響。

關鍵字

曾國藩 疾病 身心關係 命運理論 修身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1(1994年3月),131-153。
林麗真,〈論魏晉時期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2期(1993年6月),25-52。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ソ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收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王汎森,〈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顔李學派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1998年4月),245-294。

被引用紀錄


陳烱智(2009)。陸深(1477~1544)家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12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