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克倫威爾一生的政治思想,可以發現克倫威爾的政治思想深受其宗教觀點的影響,而有神意政治之稱,這種神意政治將人世間所有的政治活動的成敗視為上帝的某種旨意,一般而言,只要你所作的事情成功了,通常就代表著上帝的旨意站在你這邊,這種以成功為導向的神意政治深深的影響著克倫威爾,甚至最後導致了他的獨裁。 但是克倫威爾是一個十分實際的政治家,在不能隨時隨地的感受到上帝的旨意的情況之下,對於俗世的政治事務,他還是有著他俗世的考量。克倫威爾反對君權神授論,他雖然和所有的教徒一樣,相信統治的權力來自於上帝,但是君主並不能證明他是上帝在俗世的代言人,在上帝沒有明確的旨意宣稱祂將統治的權力交付給何人的情況之下,克倫威爾以俗世的眼光來思考統治權力的來源,而這個來源就是人民的同意。統治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同意,而人民的同意則是在國會當中進行這個觀念貫穿了克倫威爾的政治思想,因此克倫威爾非常的反對專制政體,這也是他加入國會軍和查理一世作戰的原因。 克倫威爾的政治思想必須和他的政治行動合在一起看,因為克倫威爾並不是一個政治思想家,而是一個活躍在英國政壇的政治家,他在剛當選議員時並沒有明顯的政治思想,關心的主要是宗教方面的事務,但是克倫威爾憑藉著優異的軍事才華,在內戰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國會派的領袖人物之一,因此他也必須開始對政治事務負起責任,在這段時間中,他的政治思想慢慢成型。 我們可以說克倫威爾的政治思想還是以宗教為出發點,在他的心目中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保障人民宗教上以及俗世上的自由」,而理想的政府形式則是君主立憲制度,採取立憲制度是因為他認為權力的來源是出自於人民的同意,故立憲國會是必須的,克倫威爾一生的政治行動,都是以達到他理想中的這個政府形式為目標。但是進行的並不順利。 政治思想和政治現實之間有著極大的不同,克倫威爾雖然一直想要達成君主立憲制的目標,但是總有許多的政治現實讓他沒有辦法達成這個目標,幸好克倫威爾有著重實際而不注重形式的個性,讓他的政治理想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得以實踐。 第二次內戰的爆發是克倫威爾政治生涯的一個大轉戾點,在此之前,雖然國會軍已經俘虜了查理一世,但是國會方面卻是希望和國王談條件,繼續維持君主制度但國王需在君主權力和宗教事務上作出讓步,二次內戰的爆發則使克倫威爾放棄了繼續和國王談條件的想法,轉向和軍隊中要求廢止君主制度的平等派合作,在二次內戰當中再度擊敗查理一世,並將他軍法審判處死。這在當時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克倫威爾在國會中已是少數派,若得不到軍隊的支持,他將永遠沒有機會實踐他的理想。 但是這個讓步作的太大,使克倫威爾接下來的政治生涯都在修正這次所作出的讓步,將查理一世處死之後,他隨即和平等派決裂,試圖修正這個路線。但是斯圖亞特王朝已經不能夠接受克倫威爾作為談判的對象,於是他先建立起一個共和政府,再推動立憲,憑藉著新憲法,使克倫威爾坐上了獨裁者護國主的寶座,而克倫威爾應該是想過在沒有辦法擁立斯圖亞特君王的時候,由自己坐上英國國王的寶座,但是軍隊的強烈反對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最後克倫威爾在沒有辦法達成他理想中的君主立憲制的情形之下,以護國主的名號去世了。 第二次內戰時和平等派的妥協以及接下來的修正行動,是造成克倫威爾政治行動前後矛盾的主因,不過克倫威爾不注重形式而重實際的個性,使得在護國主政體之下,宗教寬容原則和立憲政治這些他所謂「政府存在的目的」都被執行了,雖然由於克倫威爾的宗教態度,這些宗教寬容僅僅限於新教各派系。而這也是他不堅持在國會擁立他成為國王時接受王位的原因之一,因為外在形式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諷刺的是,克倫威爾本身成了他政治理想實踐的最大障礙,斯圖亞特王朝在他死後不久就和國會達成協議,恢復了君王統治。而他理想中的君主立憲制度也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後得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