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7.45
  • 學位論文

明代常州士人的婚姻圈

The marital network of Changzhou gentry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 徐泓

摘要


摘要 本論文是採用量化的方式分析明代常州士人的婚配情況。所採用的史料以明人文集中墓誌資料為主,將其整理、分類並統計。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紹常州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經濟發展、社會風氣與科考表現。 第二章則用統計看婚配圈距離的遠近,高達六成是縣內聯姻,第二圈的府內他縣聯姻佔了四分之一,第三圈的鄰府聯姻則只有十分之一強。最外圈的其他地區,所佔比例僅不到2%。常州地區士人的婚姻圈幾乎不出本府與鄰府(鎮江府、應天府與蘇州府),最東達到松江府,常州士人的聯姻不出蘇松常寧鎮五府的範圍。 第三章討論婚配家庭對象,先將士人家庭分為進士家庭、舉人家庭、太學家庭、武職(武舉)、醫官或捐官家庭與一般家庭五類。在將這幾類家庭的婚配分為相匹配、向上與向下婚配,得出不論男女相匹配約佔一半的比例,向下婚配略高於向上婚配。趨勢上,「門當戶對」在明初最多,明中葉下降,明晚期有略升的趨勢。各類家庭的婚姻圈,以進士家庭的婚配圈最大,太學家庭的婚姻圈範圍僅次於進士家庭,舉人與捐官武職家庭則是以府內為主,一般家庭則是以縣內聯姻為大宗。除了舉人家庭外,隨著家庭地位越高,婚姻圈則越大。婚配距離越遠越講求雙方家庭相匹配。府內他縣聯姻相對之下較不講求門當戶對。高攀則是以縣內聯姻為主,呈現在地化,聯姻範圍越小,越會有高攀的現象發生。向下婚配則以府內他縣最多,其次為鄰府聯姻,縣內與其他地區聯姻反倒是低於平均值。 第四章則主要是將墓誌資料中的婚配現象,歸納出來,來證明前兩章只有數據的不足。如由家父長決定婚配、婚配以家世作為考量、由士人交遊、任官進而婚配,或重婚與世婚的現象等等。 第五部份則以武進唐家與東林士人作為例子。來看代代為官的士族與同一時期的士人群體在婚配選擇有怎樣的呈現。發現兩者的婚姻策略幾乎相同,婚配範圍以縣內為主,所找尋的對象仍是以相匹配的進士家庭,且婚姻圈隨著時間擴大。東林黨人的領導者彼此也將子女互為婚配,在無錫以高攀龍為中心,與顧憲成、劉元珍、安希范都建立了婚姻關係。武藉由唐家將武進、無錫的東林士人連結在一起。常州士人藉由唐家與東林八君子彼此串連,形成了常州的地域社會。

關鍵字

明代 江南 常州府 士人婚配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被引用紀錄


翁健鐘(2008)。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10043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