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3.112
  • 學位論文

Options and Futures: 臺灣期貨市場建構之金融地理學分析

Options and Futures: A Financial Geography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Futures Market

指導教授 : 徐進鈺

摘要


許多關於金融自由化的論述常視其為必然的趨勢,甚至以「地理的終結」為題討論金融全球化的整合力量:金融去管制從1980年代席捲了大部分工業國家,新一波金融創新、尤其是金融衍生性商品的發展使傳統金融體系運作面臨改變。這些直接金融興起的衝擊,也於1990年代後在臺灣明顯表現出來。其中1998年本地期貨市場終於開始交易,可視為臺灣金融體系發展、調整過程裡一個具有代表性個案。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正是從既有兩種解釋間的矛盾出發。對相信市場競爭(國與國競爭)、會使市場中留下「較有效率的制度」的論者而言,台灣作為一個後進國家,「將期貨交易納入規範、並建立本地市場」這件事,其實是一個相當典型學習/模仿的故事。然而,對主張制度演變會「路徑依存」的論者來說,期貨交易的制度化過程顯然是鑲嵌在台灣整體政治經濟的脈絡中,因此各種去管制的措施總是伴隨著各種再管制舉動,從時間序列上來看,制度過去的特質與整體的慣性影響變遷路徑甚巨。面對不同的解釋,本文的研究發問是:期貨交易從合法化到進一步成立本地市場,背後有哪些內外政經結構性因素?制度化過程與制度設計有哪些特性?再者,新衍生商品管制與去管制的議題裡,如何中介了政府部門、本國企業、外國資本、以及其他團體等不同行動者在其中角力與協商?其間的動態過程是什麼? 本文所採取的理論立場是,相信歷史脈絡與既有的權力結構對後續發展有其影響作用。但一般「路徑依存」說法難以解釋為什麼是某些(而不是另外那些)偶然事件成為踏上「路徑」的關鍵點。因此,歷史的影響仍取決於行動者間動態的權力關係。 本文首先回顧了臺灣金融體系發展的歷史脈絡,指出到1990年代資本積累方式的轉變,以及在「金融自由化」的思潮裡政府角色的轉化,使得直接金融的角色更加重要;而股市成為動見觀瞻的政治經濟指標,提高國內外機構投資人參與金融市場的程度成為「健全資本市場」的手段。接著以「國外期貨交易法」、與「期貨交易法」兩個法案的修法過程,指出在過程中所曾有的不同選項與各種爭議。第四章進一步將臺灣期貨交易制度化的歷程與發展、以兩個論點凸顯:市場作為政治過程,以及市場作為場域。最後結論除了總結歷史分析,也進一步討論這個個案的地理意涵,與「地理的終結」之說對話。總結來說,這些行動者鑲嵌在地方裡的關係、與跨界學習的能力告訴我們,歷史過程中可能存在各種不同的選擇(options),而未來(futures)的圖像也可能是複數地存在。

並列摘要


The paper takes th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futures market. Instead of unquestioningly accepting the idea of ‘path dependency’, the research critic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institutionalism, and tries to enrich the empirical case of financial geography and Neil Fligstein’s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Succeeding setting out the research inquiries and designs,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in Taiwan. The third chapter tells the plot of legalization of futures trading in detail, and the focus is on the different options and arguments. Based on the story of institutionalized process, the forth chapter explicates two arguments: ‘market as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market as field’. The final chapter concludes the paper, and highlights the geographical implication in the market construction process.

參考文獻


證券交易法修正條文第四十二條之一
謝文良 (2002). "價格發現、資訊傳遞、與市場整合:台股期貨市場之研究." 財務金融學刊 10(3): 1-31。.
周雨田、李志宏、巫春洲 (2002). "台灣期貨對現貨市場的資訊傳遞效果分析." 財務金融學刊 10(2): 1-22。.
吳泉源 (1993). "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5: 1-37。.
楊友仁 (2004). "經濟地理學的制度轉向:一個理論性回顧與研究取向的建議."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12: 69-80.

被引用紀錄


林樂昕(2007)。峰迴路轉還是死胡同?彰化社頭織襪產業的路徑依賴與鎖進過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2300
賴鳳霙(2011)。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09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