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58.47
  • 學位論文

日系企業在中國的商業風險之研究

The Study of Business Risk of Japanese Company in China

指導教授 : 陳明通

摘要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內容為問題緣起,研究意義與目的,文獻檢討,研究設計。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投資。我常會聽到某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後成功賺大錢。但同時也常常聽到在中國市場投資失利的企業,其中不乏日本跨國知名公司。 根據統計日本到現在總共有3次投資中國的熱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熱」。然而在每一個階段都遇到中國市場不確定的風險而讓日系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下降。 本論文首先檢討第一,二次中國熱的背景與第三次中國熱的狀況與問題。接下來探討在這個中國熱當中現階段日本企業面臨的中國商業風險,以及如何處理面對這中國商業風險。日系企業是受到什麼樣的風險,而且實際上某一些日系企業因應這些中國商業風險,所以探討目前也有在中國成功的這些企業如何處理某風險。 第二章為了解日系企業對中國投資的歷史過程,國外因素來探討從1979年開始的日系企業的中國熱到現階段第三次中國熱的背景。 另外從國內因素探討日本國內中國熱潮的因素。 第一次中國熱是1978年12 月鄧小平在共產黨大會中標榜改革開放政策為契機。但1989年6月4日發生天安門事件,還有大陸本身的基礎設施等投資環境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很多公司撤資。第二次中國熱是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還有日圓的上漲的影響。但1990年代後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加上對中國的法規不熟悉,中國本身的法律體制也不成熟、不透明,所以很多公司撤資。第三次中國熱是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但工資的上漲,勞動法的改正等因素讓很多公司撤資。日本國內因素是因為泡沫經濟崩潰,對自己的經濟失去自信。加上有日本國內媒體因素。 第三章為了解日系企業投資中國的目的以及對比日系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期望與困境,用各方面的統計來描述製造業,非製造業以及中小企業之日系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動機。 日系企業進出中國市場的原因有4種:(1)廉價、豐富的勞動力,(2)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在性,(3)顧客、總公司的要求,(4)籌集原材料。可是目前日系企業對中國的魅力越來越下降。 第四章為了解國家風險以及營運風險。國家風險的部分利用日本的專家的觀點來整理日系企業會遭遇的國家風險。營運風險的部分利用問卷來整理日系企業目前陷入的風險。 第五章為探討中國的國家風險。在本章從政治,經濟,社會的觀點來探討分析各風險的背景以及日本企業的看法。 中國國家風險裡「政治」方面要探討的是①國境領土問題,②台灣問題,③西藏問題;「經濟」方面要探討的是①泡沫經濟,②過度依賴外資,③匯率制度改革,④電力等能源不足;「社會」方面要探討的是①少子高齡化,②失業問題,③環境汙染,④都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三農問題),⑤政府官員的貪污。然後檢討企業應有的對策。 第六章為探討中國的營運風險。在本章從投資環境,生產,販賣, 財務•金融•匯率,人事•勞務的觀點來探討分析中國商業風險之背景。加上日系企業的實例以及專家的看法來了解實際上日本企業對中國商業風險的對策。 中國營運風險裡「投資環境」方面要探討的是:①法律制度不完善,人謀不臧②會計、稅制的不備與運用上不透明③技術流出與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④外資優遇政策的變更,⑤外資系企業與當地企業競爭激烈化,⑥反日情結。第二「生產、販賣」是:①品質管理的困難,②回收貸款的困難。第三「財務、金融、匯率」方面是:①匯率風險,②匯出問題。第四「人事、勞務」方面是:①好人才難尋(中上級管理職,技術者等)、②勞務問題(罷工、勞動者的品質、教育程度之問題),③工資的上漲。最後的部分探討日本企業投資中國最新的策略。 第七章為結論。最後寫本論文之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國家風險的部分作者認為政治因素對投資的影響是很低,可是其他風險對日系企業有不小的影響。營運風險的部分特別關注工資的上漲,好人才難尋,技術流出與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回收貸款的困難之風險。 最後建議外資企業要進出這樣高風險國家的話,應該在時間以及資金上有一定程度的餘裕,加上認識檢討對方存在和潛在的風險以並建立因應對策。

關鍵字

日系企業 中國 商業風險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Business Risk Japanese Company China

參考文獻


6.許光秦等。民國95年。《台商大陸投資手冊》。台北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
8.2007年。《台商諮詢Q&A彙編》。台北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1. Galbraith•John Kenneth. 1990. 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 USA: Whittle Direct Books,
2. Wolf Jr.,Charles., et al. 2003. Fault Lines in China’s Economic Terrain. USA : RAND Corporation
3. World Bank.2005.“Distribution of income or consumptio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