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199.88
  • 學位論文

青年前期獨處經驗之敘說研究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alone experiences in the age of young adult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前期大學生或研究生之獨處經驗,欲了解個體面對離開家、獨立在外生活所經歷的主觀經驗,以及在自我、人際等方面所帶來的變化。 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透過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敘說來理解其獨處經驗之主觀知覺。本研究共訪談六位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0-32歲之間,所描述的獨處經驗為大學或研究所等求學階段。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面對獨處的需求與準備度: 1.個體過去在家中自我照料的程度,影響面對獨處的適應。 2.面對心事的因應方式,影響其對獨處的感受。 3.對於父母的管教,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影響個體對獨處的需求。 二、獨處經驗對於個體的調整與發現: 1.獨處提供個體擁有自己時間的狀態,有機會思考與掌握可以做或想做的事。 2.獨處的狀態中,不論是獨自或是和他人互動,生活模式多趨於規律。 3.獨處經驗,許多事情必須自己面對與處理,有機會發現自己不同的樣貌或變化。 4.經驗一個人,進而調整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樣貌。 根據研究結果,可提供此階段個體面對獨處時的思考角度、也希望提供相關的學校諮商輔導人員、系所等單位對於此議題之理解或參考的角度。

並列摘要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alone experience in early youth college 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understand how individual faces changes in personal and social aspects. The work is condu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narrative method from six participants, 20 to 32 years old, narrative of their alone experience in college or graduat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1. Needs and preparation for solitary (1) Cares from original family affect adaptation of solitary (2) The way to deal with inners affects feeling of solitary (3) How parents discipline affects needs to solitary 2. Adjustment and discovery to individual from alone experience (1) Solitary provides individual time to contemplate (2) Living pattern is more regular in solitary regardl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3) To self-explore changes and difference from solitary (4) To shape how individual interacts with others from solitary This outcome shows how individual thinks in solitary and could be reference for counselors in academic institutes.

參考文獻


王春展(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研究。嘉南學報,32,484-507。
林淑惠、黃韞臻(2009)。大學生的獨處能力與其生活壓力、相關變項之關係研究—以台灣中部大學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6,75-102。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陳姵君(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淑芬(2003)。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