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5.162
  • 學位論文

山地原住民、都市原住民及漢族之事故傷害模式及危險認知比較

Injury Pattern, Personality and Risk Perception in Rural Aborigines, Urban Aborigines, and Han People

指導教授 : 邱文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內事故傷害防治之成效已逐漸顯現,然而在相同的政策環境之下,事故傷害卻仍為原住民的頭號死因,可見除了自外在環境改變外,個人特質及對危險之認知與行為應也做深入的探討及努力。有鑑於此,本研究之目的即是自個人特質之角度去探討認知、態度與危險行為之模式,並找出其與事故傷害之關連。 本研究的對象依種族及地域性可區分為三大族群,花蓮縣秀林鄉山地原住民、台北縣市都市原住民及都市漢族;以面訪的方式完成問卷,分別訪視到203、132及195人,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及生活習慣、事故傷害調查、酒精診斷及個人特質,個人特質包括三大項:事故傷害認知、社會競爭態度及冒險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三族群之事故傷害模式類似,但山地原住民事故傷害的發生率則較都市原住民及都市漢族高出許多(22.5%, 15.6%, 16.7%)。個人特質中對於事故傷害認知以都市漢族得分最高;社會競爭態度以都市原住民最高;冒險態度則是以山地原住民最高。 在事故傷害模式中,除了40-49歲及未婚者為事故傷害的危險因子之外,社會競爭態度越強的人也越易發生事故傷害,而族群的差異於事故傷害的發生也確實呈現出了一個趨勢。在飲酒、抽煙及嚼食檳榔的三個危險行為模式中,樣本族群為一個共同存在且重要的因素,且都以山地原住民有比較嚴重的問題。 整體而言,三族群於各項調查上均有顯著的不同,都市原住民的變化介於山地原住民及都市漢族之間,顯示城鄉遷移對於生活習慣及個人特質均有重大的影響。

並列摘要


The effect of injury prevention has been shown on the dramatic change of the ranking of injury of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However, under the same policy, injury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among the aborigines. Therefore, efforts should been made not only on external, but also internal facto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association among injury pattern, personality and risky behavior in rural aborigines, urban aborigines and Han people. Face-to-face interview was held among rural aborigine in Hualien county, urban aborigine and Han people in Taipei county wit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s socio-demograghic data, incidence of injury, alcohol diagnosis an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contains injury perception, social competi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Injury pattern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alike but the incidence rate of rural aborigine was much higher than urban aborigine and Han people (22.5%, 15.6% and 16.7%). As to personality, Han people scored highest in injury perception, while urban aborigine scored highest in social competition and rural aborigine scored highest in risk perception. Age of 40-49, unmarried are both risk factors of injury, and people who scored higher in social competition are also tends to get injured. A transition trend of injury was also observed in rural aborigine, urban aborigine and Han people. In the three risky behavior models of drinking, smoking, and betel nut chewing, race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and rural aborigine have highest risk to have risky behavior. In conclusion, the three groups present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is study and the transition trend indicated that migration do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personality and perception also a risk factor of injury.

並列關鍵字

injury risk perception aborigine migr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丁先玲,李蘭:機車使用人發生車禍頭傷之相關行為因素及其高危險群的探討。公共衛生;民國86年23卷4期。 內政部戶政司: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原住民人口統計表。民國86年。 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民國85年。 孔吉文:原住民健康展望。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及未來展望論文集。臺北醫學院外傷防治中心。民國85年。 孔吉文:對原住民健康政策的期待。醫望22期。 王慶福、邱南英:臺灣兩個山地部落原住民之飲酒問題探討。中山醫學雜誌。民國83年5期。 台北縣原住民行政局:台北縣各鄉鎮市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及原住民身份分。民國89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7年。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台灣省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第一輯:山地、平地、都市山胞部份。民國80年。 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原鄉情(台灣的建設 - 原住民篇)。民國87年。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山地鄉疾病篩檢實施計畫(修訂本)。民國87年。 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台灣省八十四年底原住民人口資料表》。民國85年。 江永盛:事故傷害防制的基本原則。衛生報導。民國84年5卷1期。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台灣地區原住民人口數(群族別)統計表。民國86年。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台灣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民國87年。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衛生統計(一)。民國88年。 吳玉琴:臺灣原住民生涯發展模式-以雅美都市移民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八十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亦園、許木柱:台灣高山族的現化適應問題:一些初步發現及其理論意涵。科學發展月刊。民國74年13卷1期。 李亦園: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民國68年48卷。 李燕鳴、張慈桂:原住民與漢族青少年之身心症狀和不利健康生活形態的差異。慈濟醫學。民國88年11卷3期。 林慶豐:都市原住民的健康現況、困境與展望。醫望23期:頁40-42。
林慶豐:都市原住民職業傷害現況及展望。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及未來展望。民85年。 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醫療保健業務成果簡報。民國89年。 孫瑞霞:都市山胞的社會流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八十學年度碩士論文。 曹昭懿、王榮德,台灣的事故傷害防制。民國87年。 陳全成:臺灣原住民飲/酗酒行為及防治策略。原住民教育研究。民國88年。 陳喬琪、林式穀、李期才、胡海國、葉英:不同種族之間酒精自覺反應的差異性 - 兼論酒癮的生物醫學含意。中華精神醫學。民國78年3卷。 黃正彥:原住民與臺灣族群之關係及其在台灣文化中之特色。台南文化。民國86年44期。 葛應欽、劉碧華、謝淑芬:台灣地區原住民的健康問題。高雄醫學科學雜誌。民國83年10卷。 葛應欽、謝淑芬:原住民重要死因分析。高雄醫誌。民國83年10卷。 詹素娟、劉益昌: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印行。 劉碧華、謝淑芬、章順仁、葛應欽:五峰鄉原住民吸煙、喝酒及嚼食檳榔之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民國83年10卷。 潘彥妃:都市?的Lomá ~ 從花東新村談都市原住民聚落的封閉型態。民國86年。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炯明:都市山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七十六學年度碩士論文。 燕尾厥:對原住民健康的另類思考。醫望。22期。 謝淑芬、劉碧華、潘碧珍、章順仁、葛應欽:原住民非故意性及故意性意外災害之死亡型態分析。高雄醫學科學雜誌。民國83年10卷。 English References Andrew T A Cheng, Wei J Chen. Alcoholism among Four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High Prevale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1995;19(1):81-91.
Bell NS. Amoroso PJ. Yore MM. Smith GS. Jones BH. Self-reported risk-taking behaviors and hospitalization for motor vehicle injury among active duty army personnel.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0;18(3 suppl):85-95.
Bhugra D. Migration and Schizophrenia.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2000;102:68-73.
Cheng TA and Hsu MT. A Community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Four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2;22:255-263.

被引用紀錄


廖俊凱(2002)。北部地區都會原住民工作傷害之流行病學調查〔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7-1704200714505269
林梅香(2002)。衛生教育介入對都市原住民吸菸飲酒行為之影響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5335
張瑜真(2003)。危險遊戲-使用MDMA青年用藥行為、風險知覺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5612
韓國強(2011)。臺北市内湖區交通事故傷害嚴重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50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