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式是古典時期主要使用的曲式,且理論書籍及教課書中所刊載的曲式定義也為人所熟知;然而就教課書上所教導的曲式進行分析時,實際上符合於傳統奏鳴曲式定義的作品並不多,總是有著各種的例外。歸咎原因在於傳統的定義只著眼於主題的描述,而忽略了實際上決定形式背後的因素,也就是古典時期的調性觀。 奏鳴曲式生長的十八世紀,歐洲正值啟蒙運動時期,哲學發生重大變革,全面性的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音樂風格由相對誇張且激情的巴洛克過渡到崇尚簡單及自然的古典主義。與古典時期歌劇中的啟蒙思想相比,誕生、成長於十八世紀,且作為古典時期最重要音樂載體的奏鳴曲式,與啟蒙運動間深刻但不明確的關係,則較少受到關注。 本論文嘗試從歷史的角度及實例的分析,探究奏鳴曲式的起源、發展及形式各部分的功能,並嘗試從各個層面將奏鳴曲式與其所處時代背景的啟蒙運動思想與精神作連結,期望提供一個較完整的奏鳴曲式相關議題的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