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0.25
  • 學位論文

歌仔戲不同歷程之【七字調】唱腔中的行腔轉韻風格

The Singing Style of “Seven-word Song”of Taiwanese Opera in Different Periods

指導教授 : 顏綠芬

摘要


本論文是以歌仔戲的主要唱腔【七字調】為對象,依循時間脈絡,從字與譜的結合,探討自日治時代以來,不同時期歌仔戲演員在演唱【七字調】時的行腔轉韻風格。同時,在同一歷程採樣不同藝人的唱法以歸納出歌仔戲【七字調】在演唱時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之處。 以【七字調】作為研究演員行腔轉韻風格的分析對象,是由於【七字調】並無一成不變的旋律,演員根據唱詞內容和語言聲調起伏,在一定的框架中,做旋律、速度和節奏的變化,從中能觀察出演員如何掌握語言聲調,在曲調演唱時如何展現其拗韻、過腔接字與拖腔等深厚的腹內底子。而且,【七字調】是歌仔戲的主力唱腔,自日治時代以來即已被演唱,或許藉由譜例的分析與歸納,能得知出身於不同發展歷程的演員,其唱腔風格是否會因表演型態的轉變而有所調適。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說明【七字調】樂曲結構與唱詞的合樂原則,第三至六章分別論述歌仔戲的各個發展時期:日治時期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現代劇場歌仔戲等,第七章則為結論。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周以謙 〈【七字調】調式理論與實踐〉,《台灣戲專學刊》No.9,2004。
楊馥菱 《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
曾永義 《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劉秀庭 《「賣藥團」-- 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No.38,2001。

被引用紀錄


胡慈芬(2010)。台灣唸歌仔藝術研究-以呂柳仙與楊秀卿的《周成過台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041
劉映秀(2011)。臺灣歌仔戲傳統文場樂師的養成及其技藝-以臺北地區為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6082011002841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