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62.130.75
  • 學位論文

跨越竹籬笆-臺灣眷村文化保存實踐與政策研究

Breaking the Bamboo Fence - A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s and Policies of Cultural Conserva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陳其南

摘要


本研究以民間推動眷村保存實踐與政府執行眷村保存政策二者的關係進行探討,關注的焦點在於眷村作為臺灣多元族群重要生活、記憶、經驗、情感(對眷村人而言)與隔離、保守、特權、想像(對非眷村人而言)的生活文化場域,其所代表、召喚、象徵的文化意義。我們努力保存眷村、盡力保存眷村的場所精神,不要過度商業化、觀光化、消費化,失去族群對話理解的意義與歷史文化的真實性。進而致力於民間公益社團平台與政府對話,由眷村人、保存工作者、學者專家、民意代表形成實踐性的團體,扭轉法令規章與公部門觀念,促成政府眷村文化政策的改變。 回顧歷史,眷村文化保存在中央政府文化政策開放之前,「舊制眷村改建」政策計畫對於眷村人是居住權的救濟與保障,當時尚無涉及文化權的意識與主張。「新制眷村改建」的鬆動契機,包括政府對眷村治理與眷村對村外邊界雙重鬆動,在臺灣民主化後社區總體營造、本土化意識、臺灣共同體與社區共同體論述,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授權地方政府審議指定文化資產,上述種種條件讓眷村人、民間公益社團(NGO)、文化保存工作者與進步的地方政府,可以開始指認地方風土歷史、進一步肯定與詮釋,開展以地方與眷村為文化主體的行動,讓眷村文化保存變得可能。 研究者以實地參與空軍三重一村保存11年,與推動眷村組織者串連行動經驗,提出以下10點研究結論供政府與民間參考:(一)眷村保存使命、(二)多元歷史記憶、(三)相關法令整合、(四)結合民力經營、(五)多元開放原則、(六)保溫滾動併行、(七)全國眷村串連、(八)眷村社企引擎、(九)開放平台建構、(十)眷村內外合力。眷村保存的努力共同指向讓「眷村保存區」與「眷村文化館」成為眷村人的「家」,成為眷村鄰居的「客廳」,成為所有市民、不分族群與世代共同分享自在的所在。眷村保存與文化傳承,有無限的包容與活力,我們關心、參與、實踐,眷村當能更好;眷村更好,臺灣當會更好。讓眷村成為我們的所在,讓我們一起跨越竹籬笆!

參考文獻


楊若潁,2010,《眷村搬遷至新城居家環境與行為活動場域差異性之探討-【以三重空軍一村搬遷至板橋健華新城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張雲翔,2008,《臺灣眷村文化保存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子儀,2015,〈公私協力應用於藝術家故居園區的保存與管理〉《博物館學季刊》,29(4):51-73。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正熙,2009,〈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PAR表演藝術》演出評論 Review。第194期/ 2009年2月號。
周行,2008,〈拾起歷史的遺頁 想我眷村的回憶-被時光沖散的故事〉《PAR表演藝術 寶島一村-關於眷村二、三事》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