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96.61
  • 學位論文

所做為何?─ 論「NICO」的發展與轉向

Why Is to Be Done? ─ “NICO”’s Development and Turn

指導教授 : 林宏璋

摘要


「我在做作品,藝術與我無關。」 「我在做什麼?」 「為什麼要做?」 「什麼是藝術?」 「跟我有何干?」 這一連串提問的問題從「我在做作品。」的行為與「藝術與我無關。」的事實出發,開展出「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什麼是藝術?」、「跟我有何干?」等等的相關問題。在這一連串對自己從事藝術創作的反問下,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創作行為都是不明就裡的,於是決定創立NICO手作品牌,希望藉此嘗試不同的生產模式,試著回答自己為什麼要做作品,以及應該做什麼樣的作品才能保有創作者的個人性,以擺脫創作過程中失去自我的存在狀態。 本論文「所做為何?」則是希望以NICO的發展為例來闡釋自己如何以手作物的生產來回應這些提問。全文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統整了問題的起源,將它們共同指向藝術自主性的內部矛盾,並且以美術館展出的作品為例,說明創作者的自主性如何在藝術自主性中消失;第二章則著重在介紹NICO的發展歷程與轉向,並且以NICO的製品和不同階段的狀況為例,說明自己在創作中重獲創作者自主性的歷程;第三章從製作方法的特性,以及品牌運作的走向,說明NICO如何反抗藝術創作與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如何以看似商品的模式作為反抗的生產方法。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藝術精神性的語言學異化〉,陳泓易。《視覺藝術論壇》第七期(2012年7月):
〈Art and Life: A Metaphoric Relationship〉,Richard Shiff,《Critical Inquiry》Vol. 5,
參考資料
《美學 (一)》,黑格爾 著,朱孟實 譯,里仁書局
《西方美學史教程》,李醒塵 著,淑馨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