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08.9
  • 學位論文

台語創作歌曲藝術化的醞釀、萌芽與發展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rt Display for Creative Taiwanese Songs.

指導教授 : 顏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解嚴之後的台灣,由於社會環境逐漸開放,加上對原鄉文化的經營之下,此時的台語歌曲創作,已不若早年僅有寥寥數首,所創作的作品也從原本的短小、單純,充滿優美旋律與民歌風的一致性,轉而產生許多更豐富、多元色彩的作品。 投入台語創作歌曲研究後遂發現,台語創作歌曲發展過程可說上是坎坷,從西式音樂隨著教會傳入台灣開始,台語歌曲在台灣音樂發展過程當中,有過幾次興盛、被壓抑的互迭過程。本論文在台語歌曲再次受到重視的過程加以討論,從政治方面國安政策之鬆綁,社會各界開始重視原鄉文化,到從教育著手試圖重新建構屬於台灣的文化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學校音樂課程當中,出現了對台語歌曲的需求,且原本的傳統民歌以及流行歌曲已漸漸不敷課中教學之運用,遂使得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音樂教師投入台語學校歌曲創作的行列,這些人並非是作曲背景出身,只是在熱情與需求之下開始創作台語歌曲,其成品難免受到些許侷限,但也就此累積了許多台語創作歌曲。這些歌曲後來都成為音樂比賽當中,常被演唱的歌曲,對台灣中小學音樂課程助益不少。 另一方面,也有些作曲家陸陸續續開始台語歌曲藝術化的創作行列,如蕭泰然、林福裕、郭芝苑等人。這類型的歌曲創作比較沒有特殊的目的,而單純受到詩篇的感動而開始創作,曲中所採用的手法也更為自由活潑,往往會適應歌詞中所呈現的畫面與背後的意境,來選擇不同的創作模式,因此明顯比學校歌曲多元而豐富且更臻藝術化。 事實上,台語歌曲創作之範圍不單只本論文述及之對象,在同時,除了歌曲外,也有不少台語合唱歌曲、以及以各種不同樂器編制的台語的歌樂創作。由於本論文探討自民歌風衍伸、發展之歌曲,而合唱歌曲實際上涉及聲部之安排,非為藝術歌曲方式來創作。而後者,則是台語創作歌曲藝術化後之藝術結晶。因此本論文並不涉及此二對象。此舉或許對於當代音樂的面貌之呈現有所缺憾,但對本論文所選定的研究主題並無多影響。由於本人能力所及,僅專一致力於藝術化的歌曲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持續能將本主題擴展至上述二方面的作品繼續研究下去。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黃友棣,《樂海無涯》,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卓甫見,《臺灣音樂哲人陳泗治》,臺北市: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孟樊(陳俊榮),《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許常惠,《臺灣福佬系民歌》,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阮美慧,《臺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臺灣現代詩風的轉折》,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

被引用紀錄


周嘉郁(2007)。追憶「幸福」年代—回首合唱教育家林福裕的音樂人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2251
陳舒環(2012)。戰後(1950-1970)日臺翻唱曲音樂風格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3092012103657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