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4
  • 學位論文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A大調柔音管協奏曲,作品一○五五》之分析與詮釋探討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Oboe d’amore Concerto in A major, BWV1055》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指導教授 : 劉榮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柔音管對於社會大眾是非常陌生的樂器名詞,它唯一盛行於巴洛克時期,受到許多作曲家的青睞,尤其是音樂之父-J. S.巴赫更是喜愛將它運用至作品中,譬如在其《馬太受難曲》就有安排柔音管在編製內,並擔任重要的獨奏角色。甚至,有一些作曲家會為柔音管寫作了協奏曲,例如:泰勒曼曾寫《G大調柔音管協奏曲》、還有本詮釋報告要介紹的巴赫的《A大調柔音管協奏曲》。   本詮釋報告,共分為五章,首先,陳述研究此柔音管協奏曲的動機與目的,並列出研究範圍、方法及其限制;其次,簡述J. S.巴赫生平、A大調柔音管協奏曲之創作背景以及雙簧管家族樂器;第三章進入本文重點之一-樂曲分析,筆者運用所學分析此首協奏曲的曲式架構;第四章為本文重點之二-詮釋與技巧探討,將列出筆者對演奏柔音管協奏曲的表現方式、遇到的難題與改善方法;最後,為個人研究心得的結論,目的為藉由此一研究提升筆者對音樂內涵與風格掌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J. S. Bach

參考文獻


Hailperin, Paul. “Three Oboes d’Amore from the Time of Bach.” 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 28 (April 1975): 26-36.
一、英文期刊
Stone, William H. “The Oboe d’Amore.” The Musical Times and Singing Class Circular 20, no.437 (July 1879): 385
二、中文書目
Tim Dowley。《藝術家生活2 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徐仲秋譯。台北市: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