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24.197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臺灣紳章條規的設置與施行之研究

A Study on Interca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ese Collaborator Medal Rules in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指導教授 : 李筱峰
共同指導教授 : 莊萬壽

摘要


本論文以「臺灣紳章條規」的紳章受領者為對象,時間的斷限以該制度之始末為主,即1896~1926年。透過本論文的呈現與分析,可以了解臺灣紳章條規的頒布對象,與前半個日治時期統治的異動不無關聯。面對時代的變局,士紳多以維持地方安寧為考量,而選擇迎合新政權,即使原先訴諸武裝抗日,也不得不在時勢所趨之下而屈服。尤其在乙未改隸的前後時期,更能顯現出「協力者」、「反抗者」、「維持地方」三種角色的反應與評價;日治初期傳統科舉出身的文人,則因為富有文采並熟稔舊朝典章制度,而成為新政權所認定「具有學識」的指標,其中雖然不乏在地方上享有聲望者,卻少有涉足經濟或政治領域的文士,但中期的受章者非但在地方的政治領域上獲有地位,更有許多跨足其他經濟領域的表現,並展現其對於公共事業的熱心投入。多位在日治初期受到新政權所倚賴的士紳,在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之後,仍持續擔任區、街、庄長等職務,成為殖民體制中負責末端行政的「疏通上下」之鑰,甚至任職縣、廳參事,更有少數在1920年大正改制後出任街長或協議會員者,可見臺灣總督府對其地位的重視程度之高,且財富的多寡逐漸成為士紳資格的參考指標。其中如有具備日語能力者,出任公職的比例也比較高,更增加了他們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上的影響力。許多在日治中期的士紳跨足多個社會領域,不僅在臺人的政治地位上享有重譽,於地方的產業發展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於日治時期曾有數次的行政區域調整,因此文中敘述皆以史料裡受領紳章當時所屬的行政區域為主。透過蒐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第一手史料,承續前述先行研究者的發現,針對其中有關臺灣紳章條規的設置源始與內容演變、施行的手續流程等進行爬梳。紳章頒發的目的雖在於禮遇舊士、保護良民與攏絡士紳,然而在時代漸進中,保護良民的作用隨著土匪的綏靖而漸失,禮遇與攏絡的原意本在於挽留「選作清國人」的地方有勢者,也隨著傳統科舉制度式微之後,轉而成為地方資本家的權力象徵。在受章者質與量轉變的過程裡,可見得新學與舊慣的消長,以及紳士階層的流變,成為了臺灣紳章條規下所蘊含隱而不晦的訊息,與其制定之初的目的大異其趣。各個時期的受章者從早期的地方保安之職轉為區街庄長,甚至成為縣廳參事、府評議員、州協議員,其影響地方甚鉅,可見統治當局所網羅的士紳階層幾乎已涵蓋了各地的菁英,直到後來的時論針砭與受章者漸趨式微後,使紳章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其所附與受章者榮譽與權貴的象徵,則成了表彰體系之下的涓涓細流,流貫了日治中期臺灣菁英的血脈。

關鍵字

臺灣紳章條規 受章者 授與式 紳士 仕紳 菁英 攏絡 張耿豪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2005《偉大的臺灣人:日據時期臺灣史記》,臺北市:臺灣文藝復興協會。
52.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
1. Harry Jerome Lamley
一、史料

被引用紀錄


賴玉玲(2011)。國家與邊區社會的治理:以中北部臺灣金廣福、廣泰成墾號為考察中心(1834-1920)〔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3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