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2.86

摘要


歷朝醫事制度針對政府的需求而設置,奠基於民間給予的醫療資源,包括人才、藥材。元代立基於中原漢地,建立的醫事制度,既包留著大蒙古國的體制,也同時披上了中原王朝的外層。這讓元代醫事有著不同於他朝的制度安排。本文以醫事制度整體作為研究對象,論述大蒙古國時期至元代之後產生的建制變化及任用醫者的方式。第一、大蒙古國時期建構的醫事制度主要負責的任務為何?第二、元代如何延續大蒙古國的設置?第三、元代建立的制度的特性為何?制度的建構又是如何?第四、政府如何補充、利用民間的醫者人才? 蒙古傳統生活中,並沒有專屬「醫者」職業身份,外科處理的知識為將領們所必備,內科治療則仰賴巫者。向外擴張的過程之中,「怯薛」制度成為大汗收納「醫者」為己服務的方式,隨著徵召而至的「醫者」越來越多,又衍生出以「怯薛」管理「醫者」的制度模式,但仍以大汗的醫療照顧為主要任務。地方上又將醫家編入專屬戶籍,以承擔勞役的方式為政府提供有需的基層人力。 忽必烈在漢地資源的協助下建立基業,揉合前代與蒙古制度,擴大醫事機構及官僚。一方面,先是逐步確立醫戶制度向地方單位提供勞役的方式,同時又建立醫學,確保醫戶內人才的供應。另一方面,將皇帝醫療的照顧診療交由宣徽院負責,太醫院負擔起提供御用藥物,並且處理全國醫療政策、醫官選拔、醫療教育推行等事務。爾後,又由於蒙古統治者對於醫療的重視,提高太醫院的品級、加強醫學對民間醫療活動的影響力,以及設立了專門協助醫學、醫戶的機構。 另外,在元代醫官的選舉制度中,依靠醫學歲貢、官員推舉兩種主要途徑選用官員。不過,靠兩種途徑獲得的職務,主要是居地附近的醫學教職。民間醫者想憑藉醫術獲得高官並不容易,也驅使眾多醫者前往京師,尋求達官貴人的舉薦。由於任人為親,漢地醫者較早進入蒙古政權之中,也有較多醫家成員能夠進入朝廷中央任官。相反地,南方醫者因為醫戶、醫學制度立即推行而維持家業者很多,但任職中央的比例較漢地醫家出身的醫者為少。

關鍵字

元代 醫事 皇室醫療 太醫院 醫戶

參考文獻


1983 〈元統元年進士錄校注(下)〉,《食貨月刊》13.3、4:147-16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元)滑壽,《滑壽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2009 〈元代漢軍軍戶的正貼結構與正貼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2:265-289。
2009 《帝國尚飲:元代酒業與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