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43.194
  • 學位論文

展示「統治時間」:日據時代「始政週年記念博覽會」的治理技術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摘要


「展覽會」是伴隨著日本殖民權力進入殖民地台灣後才引入的「現代新事物」,它一開始是在「殖民地經營」的經濟效應上,承襲著其在殖民母國日本內地既有的「殖產興業」(振興產業)功能,在殖民地台灣初展樣貌。同時,也因為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展覽會」也具有「展示統治成果」的政治象徵意義。然而,我注意到,並行於這樣一條「展示活動」的發展軸線之外,日本殖民者在殖民地台灣,也積極經營了另一個(對於殖民地台灣來說也是)「新事物」的歷史軸線:「日本在台始政週年記念日活動」,也就是,在日據時代五十一年的歲月中,每年的6月17日,日本殖民者都會在這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反覆進行一個「時間標記」的實踐工作。而殖民者這一系列的「始政週年記念日」實踐活動也成功地在殖民地台灣塑造了這樣一個時間結構:「統治時間」,成為一個提供殖民者自身(甚至是被殖民的台灣人民)的參考時間框架,這套時間遂構成了一個結構(structure),這個時間結構是能夠被用來指認(define)那些被評估相異之處(differences)的時間點(points),也就是能夠指認這些時間點上殖民地台灣「變動的狀態」。 「始政週年記念日」因其本身具有濃厚的「殖民統治」政治意涵,在殖民地台灣社會往往遭遇到強烈的抵抗,或是殖民地台灣人消極無聲的對待。然而,我們注意到,隨著日本在台統治力的蔓延與穩固,其舉辦「始政週年記念日」的相關活動規模也越益盛大,其所涉及的對象也更為多元,甚至也包含越來越多的「被殖民的台灣人」。而日本於1905年「第十回始政記念日」當天在台灣所開始發行的一系列「台湾総督府始政記念絵葉書」(明信片),提供了一個在殖民地台灣「對外開放」的可能,雖然,在前幾場的「始政記念日」活動上,也能看台灣人的身影,然而,卻是「少數」而「有限制」的才得以出席的台灣人。也就是,在初期的「始政記念日活動」中能受邀參與的「殖民地台灣人」是有一種「參與限制」,需越過了某一種「門檻」限制(如:舉辦者(日本殖民者)的邀請),才能進入、得以參與。然而,這一套「始政週年紀念風景繪葉書」的發行,讓殖民地台灣人每個人都可以去排隊搶購的自由,可以說是打破先前幾場此類始政週年活動中某一種「參與者」的「限制」。 因而,藉由探查日本在台「始政週年記念日」實踐活動的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這套經營「統治時間」的時間方式,隨著其統治力在台的日益鞏固,而歷經了一個不斷(在殖民地台灣社會)「對外開放」的歷史發展過程。從殖民初始的時間「標示」,到諸如「明信片」等一類的對外「展示」,這些看似「宣揚」的背後,卻也顯示著,殖民者不僅是讓自身,包括日本所亟欲擠身為其一的其他殖民列強、外國人、甚至是「被殖民者台灣人」,都能以這套「統治時間」來「認識」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而「始政週年記念展覽會會」也就是在此意義下在殖民地台灣社會現身,成為「始政週年記念」實踐活動的一環,作為一個展示/再現這套「統治時間」的技術。至此,我們便看到「展覽會」在台灣殖民歷史舞台上,所展露的另一個面貌。 也因為本研究將這場博覽會放置於這樣的歷史「定位」中,我的討論跳脫了以往研究中對於這場展覽會因以「始政紀念」為名而極具「歷史回顧」性展示的「政治象徵意涵」的解讀,我注意到,以往的討論多將焦點鎖定在這單場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台灣博覽會」中那個強烈被殖民者所凸顯的「殖民地台灣進步」之意象上,因而對於殖民者運用展示機制以及其周邊實踐活動展示這種「歷史時間」,其背後之「動機」與「邏輯」,也往往只能被「限制在」將其解讀為殖民者展現其「殖民優越感」的意識型態之上,反而看不到這當中日本殖民者那套相對應的「政治理性」,以及其又是如何運用「展覽會」這樣新式的「文化資源」來實踐這套政治理性:展示這套「統治時間」。因而,我認為唯有把「始政週年記念展覽會」放置於「日本在台始政週年記念活動」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才能讓我們得以認清日本殖民權力中最細微、隱晦的部分,才不會讓它從我們批判的目光下狡詰地逃脫成功。因此,我藉由將這一系列「始政週年記念展覽會」重新賦予歷史定位,重新去理解「始政週年記念博覽會」與日本殖民統治的關係,並進一步釐清日本殖民權力在台灣運作的軌跡。

參考文獻


李尚仁,2003,〈收藏的帝國:博物館作為科學研究機構的歷史〉,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七卷第二期,頁37-43。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第10期,頁149-170。
――,2000,《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地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洪秋芬,1992,〈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頁437-471。
林明德,1993,《日本史》,台北:三民。

被引用紀錄


陳莉雯(2008)。「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162
沈士杰(2010)。「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0.0089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