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209.95
  • 學位論文

元代原廟制度初探:以太禧宗禋院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黃敏枝 洪金富

摘要


原廟是在太廟之外又設立的宗廟,屬於帝室祭祀制度的一環。這個制度開始於西漢,而在宋代臻於完備。因為祭祀對象是帝后的肖像(神御),而有神御殿或影堂等異稱。兩宋同時的周圍諸國,大多接受採行了這個制度,自然對之後的蒙元王朝有所影響。佛教轉輪王的思想與草原崇奉偶像的傳統,也讓元廷更容易接受漢地的原廟。本論文是對元代原廟制度的初步考察,考察的重點置於原廟管理官署之一的太禧宗禋院。   元代的原廟設置相當多元。包擁儒、釋、道、景四大系統,又可區分為五個管理機關類別,其中以佛教系統最為鉅大與重要,明顯有別於前代。太禧宗禋院作為佛教系統中一分支的主管機關,約至文宗天曆年間建置完成,統合此前負責管理個別皇家寺院的會福、殊祥二院。組織架構以宗禋院為首,下轄五個總管府,總管府又有附屬官署廿餘個,成為官吏員數達三百五十餘名的龐大官衙。其轄下諸總管府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各有該管數所皇家寺觀,在文宗前歷經數度的機構設立、變革與整併。而順帝至元六年撤廢宗禋院,將其轄屬改隸宣政院,因史料的侷限,改隸後的發展不明。   太禧宗禋院主要職司的事務,有皇家寺觀的營繕興輟、錢糧出納與神御殿祭供事宜等項。不過,看似明確的職掌,卻因疊床架屋的蒙元官制,「一事而分數官」,致使權責反而隱晦。神御殿祭供事宜本是最為重要的職責,卻由於元代原廟系統眾多,而宗禋院僅為其中一分支的主管機關,身份亦不過助奠配角,可謂是個相當清閒的官署。   目前可知太禧宗禋院歷任院使,約有十九位。至今未見漢人或南人出任的例子,或許可以說明院使的任命,族群背景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與宣政院相較,宗禋院院使是否為皇帝所親信,似勝過於對佛教業務的熟習。建置初期的院使多由他官兼領,無內部屬官晉升者。中書省、御史臺與樞密院的官員,出掌宗禋院的機率甚高,宗禋院使後任職務亦以此三機構為主,轉任或由宣政、太常二院出任者並不多。至於院使以外的正官與首領官,以漢人或廣義漢人佔大多數,說明漢族官員在此機構負責處理實際事務。而院使多為怯薛執事且受皇帝之親任,其下官員則由吏員或進士出身,而吏員出職者為多,品秩也較高。另外,「僧俗並用」是否見行於太禧宗禋院,尚無法得到確證。   蒙元制度往往取決於蒙古貴族統治意識的左右,構成其在中國歷史的特殊性。元朝的原廟制度也可作如是觀。就其奠立的兩個關鍵時期——世祖朝與文宗朝,前者決定了原廟設置的多元性,後者則試圖進行管理機關的統合。文宗的改革顯然並不成功,這也讓中國原廟第一個專責官署的設立,成為位階雖高,但運作成效不彰,儼然是一個清閒而冗散的機構。至於元朝原廟以佛寺為主要的設置地點的傳統,未為明清所承襲,其間去取沿革,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

原廟 神御殿 影堂 太禧宗禋院 皇家寺觀 元代

參考文獻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元士庶題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4554。
吳善,〈元呂梁鎮慶真觀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1840。
奧屯壇【埴】,〈元雪巖和尚功行碑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4634。
劉壎著,劉冠寰編輯,《水雲村泯稿》,清道光丁酉(17年,1837)愛餘堂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

被引用紀錄


許正弘(2021)。元成宗繼位問題探析清華學報51(3),473-512。https://doi.org/10.6503/THJCS.202109_51(3).0002
周穎菁(2013)。《宋代帝后畫像》之表現類型與圖像意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1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