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01.95
  • 學位論文

鴉片戰爭前澳門中葡糾紛研究

指導教授 : 張增信

摘要


十五世紀末,瓦斯科•達•伽馬繞過南非好望角抵達印度,開啟了東西方海上文化接觸的里程碑,亦促使葡萄牙建立東方海上殖民霸權。葡萄牙人亟欲與中國接觸,以打開東方貿易大門,進而派遣一外交使團出使中國。無奈當時明政府正逢倭寇擾邊,海氛未靖之際,海上貿易活動受到嚴密的監控。故葡萄牙人轉至閩浙沿海一帶,與勢豪、本土和日本海寇結合,進行違法的走私貿易,直到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 走馬溪一役結束這段活絡的走私貿易期。葡萄牙人於閩浙沿海受挫後,轉返廣東地區,藉「水濕貢物」為由,並賄賂廣東地方官員,得以進入澳門。自此澳門從一籍籍無名的小漁村,發展成葡萄牙人於遠東地區重要的轉口港。 葡萄牙人初入澳門,並無嚴謹的政府機構,由一群軍人、商人、教士和冒險家所組成的自治團體管理之。且自明清以降,中國政府派遣官員及軍隊駐紮澳門,以管理華洋事務和海防事宜。小小澳門一地,為兩個政權所共管。許多民刑事糾紛,所析理出的或許不再是案件的主因,而為澳門主權歸屬的問題。其後,因更多不同國籍的外商來華貿易,清廷限制外國商人僅能在澳門過冬,澳門成為清廷「防夷」政策下最後一道防線。 對於清廷而言,澳門為一刻意劃定之蕃商聚居地;相對的,澳門則為葡萄牙人遠東殖民區。故澳門由兩個東西方不同文化、政體所共治。雙方在許多糾紛上,爭的已不是事件發生的主因,而是「誰才是澳門真正的主人」。發生於澳門地區大小事件,看似平凡無奇,卻提供吾人瞭解鴉片戰爭前清廷處理中外糾紛的模式。並因清廷審理這些事件的不平等態度,致使來華貿易之外商尋求其他方式以解決這貪腐、不公平的現象,甚至用戰爭改變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想法。更有甚者,清政府處理澳門中葡糾紛的方式及其所造成諸多不公平的判決,亦是爆發鴉片戰爭及其戰後英、美等國陸續向中國要求領事裁判權、劃分在華租借地等諸權利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月刊,1972)。
夏琳(清),《閩海紀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台灣文獻叢刊,據連雅堂氏臺灣詩薈標點排印)。
愛德華斯(R. Randle Edwards),〈清朝對外國人的司法管轄〉,收入高道蘊等,《美國學人論中國法律道統》(北京︰中國法政大學,1994),頁417~419。
George Thomas Staunton, Miscellaneous notices relating to China, 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country, including a few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John Murray, 1822
Arquivos de Macau, S. 3, vol. 1, no. 1 (Fev. 1964)-S. 3, vol. 32, no. 6 (Dez. 1979), Macau:Imprensa Nacional,1964-19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