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92.96.247
  • 學位論文

征服王朝下的士人 ── 金代漢族士人的政治、社會、文化論析

指導教授 : 蕭啟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金代,漢族士人面臨著與過往不同的環境。本文討論,首先將觀察這些環境條件,與過往漢人政權相較下的異與同。再者,這些異同與金朝的統治有何關係?第三,面對這些環境條件與金朝的統治,在政治活動的場域中,漢族士人將如何因應? 金代漢族士人所面臨的各種環境,都將影響他們的參政行為型態。在諸多環境條件中,可以注意到,最重要的將會是科舉制度的施行。科舉不但創造了兩宋以降官僚組織運作的基本動力,它提供了組織運作的人力,也形塑其基本風格;同時,科舉也開啟了科第社會形成的契機,影響了漢人社會的結構與文化。因此本文第二章,首先要整理金代科舉制度的內容,及其運作的影響。整體而言,金朝科舉執行的規模雖然不如兩宋,但已遠過同為征服王朝的遼、元,而此執行已經足使當代的漢人社會維持北宋科第社會的結構與文化,也繼續在漢人的仕進過程中保持強大影響力。進而這些影響力,既使漢族士人能夠快速並高度認同金朝,也轉化成推進漢士與女真政權緊密黏附的關鍵因素。對漢士而言,進士及第乃是開展前途的最佳入仕管道;對女真政權而言,科舉能夠吸引高素質的漢士參與政治並使官僚組織順利運作。 科舉的施行使漢士熱衷參政。在參政過程中,金朝的政治環境與遷轉設計催生了漢士的從政風格,此為本文第三章所要討論。因為是由女真人所創建,金朝的基本運作機制將是少數統治。又因漢制的引取,金朝也在熙宗以後轉型為以漢制為本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雖然這兩種機制的最初內在本質彼此矛盾,但在調和後,最終融合成為以君主專制為首要機制,少數統治為次要機制的政體。這兩種機制,均壓制了漢士的參政。少數統治使女真統治階層分別內外,漢士雖是國家子民,卻也是政權的潛在威脅者,當統治基礎動搖,漢士極易被迅速排除至主政者的信任圈以外。君主專制雖然能使漢士官員突破少數統治機制,提供了較為平等的參政機會,但因金朝皇權有著異乎兩宋等漢人王朝的高漲勢態,漢士官員的參政空間最終仍被大量壓縮。 在政治環境的干預下,漢士參政受到牽制,進而金朝的遷轉制度也深化了牽制的層面,不僅有外在的從政行為,亦含政治文化。理論上,參政的根本目標在為攫取高官,因此官員便需謹慎思考各種影響升遷的因素。排除人事操作與機運,當遷轉制度有利於某些特殊的客觀條件時,不但擁有這些條件的官員能夠獲得較多的升遷機會,也會推進原無這些條件的官員去極力培養這些條件。在金代,省令史乃是遷轉中一處極為重要的職位,其政治地位有限,卻是漢士遷轉至中高級官員的樞紐職務。任職省令史的官員,通常需要具備謹慎細密、熟習簿書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為有心爭取此職的下級官員所須努力培養,也殘存於由此職進階為高官的漢士身上。進而能力的普遍及其地位的崇高也影響了漢士從政的整體風氣,一種謹慎忠實的參政文化開始蔓延。對此,本文轉襲金士劉祁之言,稱之為「吏風」。同時,此風繼續延伸影響,它令漢士在政務處理時更能配合統治者的意旨,於是當金代諸帝施政的主要手段多有「殘暴化」傾向時,漢官亦轉化出一種「苛刻」的治民風格以為因應。 風格的產生之所以與漢士及女真政權的緊密互動有關,科第社會結構是重要因素。在此結構中,從政將是漢士取得名利的最主要途徑,他們難以放棄此途另闢蹊徑安養自身。第四章便將討論作為漢士從政基礎的社會氛圍。基本上,雖然統治者已經轉換,金代漢人社會卻仍保持科第社會的運作型態,鼓勵子弟學習舉業、視從政為續保家族發展的重要手段、社會流動依舊頻繁等現象繼續存在。不過,也能注意到金朝統治也調整了華北漢人社會部分的運作內容,尤其展現在國家力量過份干預民間活動的範疇。這種舉動除了造成社會動盪,也迫使漢人必須更為努力獲取政治力量以為阻止干預的屏障。 學術領域本是士人用以抗衡政治力量的基本資源,但在金代,因為政治環境的惡劣,當漢士努力順應國家要求時,政治力量也有滲入學術活動的跡象。在第五章對金代學術發展與政治之關係的整理中,可以注意到在古學運動之前,漢士熱衷的學問能被分為緊密依附政治需求與高度疏離政治議題等兩種,而且政治力量也能影響學術發展的方向。這種結果,雖然是得自漢士與環境的調和,但也逐漸侵蝕了學術本身的自主活動空間及漢士自立的根本,士風開始萎糜。終在蒙古入侵、金朝國勢急轉直下之際,藉由危機的刺激,漢士開始反省,古學運動出現。古學運動的產生乃是源於科舉制度改革,後來轉入了學術領域而有一定的成就。雖然為時已晚,士人之學重新振作。

關鍵字

金代 漢族士人 政治文化 科舉

參考文獻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第5卷第1期(1994),頁1-49。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4分(1969年),頁567-593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衝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1分(1971年),頁135-16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被引用紀錄


洪可均(2009)。夾縫中求生存──依違在遼與中原政權之間的邊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057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