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0.162.238
  • 學位論文

排灣族口頭敘事探究:以「palji」傳說為中心

指導教授 : 胡萬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透過排灣族的「palji」傳說,以民間文學之研究方法,探究傳說與地方、社會、集體記憶之關係,同時藉由「palji」傳說,作為研究排灣族口頭敘事的敲門磚,瞭解排灣族人口頭敘事之內涵與特性,進而指出排灣族口頭敘事中tjaucikel的特質、形式,以及它是如何地有別於milimilingan。 綜觀而論,「palji」傳說在排灣族裡是一個流傳廣遠的傳說,每一地區幾乎都有流佈的蹤跡。透過傳說母題與主題的探討,可瞭解「palji」傳說主要關切著部落安全、部落之間的競衡關係。有關「palji」傳說之變與不變的情形,則牽涉到排灣族的階序社會,各區域的族群組成,區域群體的遷徙脈絡、以及與異文化的接觸等,而有不同的變異情況。透過田野調查,筆者實際體認到「palji」傳說與地方黏密的關係。從客觀的地景、地物、人們真實的經驗中,都可瞭解「palji」傳說的敘事是很能反映部落生活與人們的情感。 另外,在本文中大多數的報導人指出「palji」敘事是屬於tjaucikel的範疇,並歸納出tjaucikel的講述框架與形式。這些特點,往往都是具有「可被相信」的特性。因此,排灣族的口頭敘事體─tjaucikel,其性質與內涵是貼近於散體敘事的「傳說」(legend)概念。但同樣是排灣族敘事體的milimilingan之內涵,相對來說,就有著許多模糊地帶。筆者認為有關排灣族對於milimilingan與tjaucikel之認知,並不是均質一致的,必須考量區域性的差異。 本文最後,從馬卡道族「四眼公」的傳說,與卑南族的「mi palji」之說,以及國外有關「邪眼」的研究中,揭示「邪眼」或「魔眼」是一個世界性的傳說母題,顯示著對「眼睛」的恐懼或崇拜,是人類自古以來共通的特性。

參考文獻


曾基瑋,《排灣族故事分類研究:milimilingan邊界的探索》(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
李亦園,〈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一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
譚昌國,〈當代排灣族頭目權威的建構:以土坂村Patjalinuk頭目家為例〉,《階序與權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譚昌國,〈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