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1.110.169
  • 學位論文

關懷、服務與傳道: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的角色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宗教人類學的角度思考,以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為研究的場域,台北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為研究對象,並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探討基督教義工如何在「世俗化」且以講求效率、營利為目標的現代化醫院機構內實踐其傳道的「神聖」理念?並探究其參與動機、行動的意義及分析當中的儀式過程與特徵。 台北馬偕醫院關懷義工目前共分成八組---住院病患關懷組、門診病患關懷組、急診病患關懷組、走動服務組、開刀前病患心靈照顧組、5C日間照顧病患輔導組、禱告守望組及行政庶務組。關懷義工必須是年滿十八歲以上的基督徒,在正式服務之前必須接受包含理論及臨床實習的職前訓練課程,而正式服務時亦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從田野調查得知,關懷義工大多是教會、職場的退休人士,而其參與義工行列的動機及持續長期服務的原因除了一般的「世俗」因素之外,還有宗教上的「神聖」因素---為了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務」,意即Max Weber所說的「天職觀」及實現上帝的大使命。 從關懷義工醫療傳道行動中發現具有類似Victor Turner中介(liminal)與類中介( liminoid )現象的特徵,另外也因著關懷義工的成員組織方式是打破原有教派、秩序及社會角色間上下尊卑的關係而呈現出「交融」(communitas)的狀態。而關懷義工在實際行動過程裡,體驗生命的意義和實踐宗教的天職,展現新時代禁慾苦行的精神,不斷的超越和轉化,等卸下義工背心制服,回到其原來所屬的結構生活,不論是家庭、教會中,又是再一次生命力量的提升,而這樣的過渡轉變對這些義工是有其價值與意義的。 研究發現台北馬偕醫院現今仍傳承著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精神,以達成醫療傳道之使命為其「神聖」性目標,但是在目前台灣的整個醫療生態的競爭壓力下,醫院為了能夠永續經營,醫療傳道策略必須跟著做調整,從早先的強勢傳道到現在以尊重員工、病患意願的溫柔關懷為切入點,而宗教的熱情就只能隱藏在制度背後了。至於關懷義工如何解讀病患或家屬在義工關懷傳道期間改宗受洗人數很少的情況?義工們自有其宗教上的詮釋邏輯---自喻為「農夫撒種」,盡人事,聽天命。意即必須盡力播撒「福音的種子」,是否開花結果在於上帝的心意與決定,因此仍然會持續努力做關懷傳道而不認為自己在做白工。 跳開宗教的角度,筆者期望透過本研究對於這些長者義工生命意義轉化的描摹,能作為現在愈來愈高齡化的眾多退休長者們,找著退休後生命的動力與意義,提供參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984 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
2005 醫療體制與醫院組織的「相互再生產」—以基督宗教醫院組織
期,頁521-564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1 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嗎?刊於新使者期刊第六十六期,頁
2002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刊於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