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86.6
  • 學位論文

胡不歸?──杜濬詩及其形象探析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杜濬 (1611–1687) 在明末清初的文壇具有相當獨特的地位。杜濬為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對象?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藉由細讀杜濬的詩歌,重構杜濬的生命史;爬梳史傳材料,展現其形象被建構的歷程。以上述工作為基礎,本論文將進一步討論更深層的問題:「歸」這個亙古的文學主題,在明末清初文學主題與時代性的磨合下,杜濬與建構杜濬的人,如何藉由它相互建構。 本論文研究始於一個詰問:「胡不歸?」但杜濬總是直述的說自己不能回家,在詩歌中他用更多感嘆的方式書寫自己的無家可歸,以及對家鄉的思念。想家卻不動身回家,不回家而只是不停想家這種徘徊,杜濬一生未曾擺脫,甚至心甘情願。在不言「歸」的心態背後,杜濬的生命經歷更充分展現出「游」的特質。杜濬生命經驗中的「歸」與「游」的關係糾結且拉扯。和杜濬同時代的人以及後代的文人,或許也感受杜濬心中「歸」與「游」兩種概念的衝突,時常以「胡不歸?」這個問題當作想像及再現杜濬的起點。 從晚明到民初,描述杜濬形象的方式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轉化,究其本源,它們都來自杜濬詩歌中蘊含的歸家情懷。「杜濬是不是遺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且回答的方式可以更細緻。本論文研究希望突出的討論是:杜濬如何成為明遺民?杜濬自身及其周遭、後代文人的詩歌意象中,對於杜濬的遺民身份,呈現出相互建構的特質。詩文、史傳中有許多材料,展現出杜濬成為明遺民,與時俱進的過程。歷代湖廣地方志中對杜濬記載內容的變遷,是另一部分的佐證。本論文想從這兩個角度來討論杜濬成為明遺民的過程:從明清之際直至清末民初,在文人詩歌意象及史傳材料中,杜濬如何成為明遺民。

關鍵字

杜濬 遺民

參考文獻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明遺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徐志平:〈遺民詩人杜濬功能論小說觀探究〉,《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5年,頁121–150。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釋函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