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0.163
  • 學位論文

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全球化所帶動的人口快速流動,造成地方景觀不斷地變動。地方作為跨越行為的基礎點,由此至彼的跨界移動促使不同地方之間的對話與敘事。觀看地方的姿態與方式,取決於主體自身的位置,進而形成獨自的地方感且再現迥異的地方想像。本論文以離散華人為觀察對象,並聚焦於其所定居的美國,探究文本呈現的跨界地方想像,以及對新居地紐約的觀看與再現。前行相關研究多將此類作品與原鄉認同勾連,強調其流放意識與懷鄉情懷,本論文試圖將焦點轉移至落腳後的新居,將離散華人社群之形成視為在地化的實踐,討論離散者與新居社會協商與磨合的過程,以及在既有都市空間中形成特殊的族裔地景,並釐清人與地方的流動性與在地過程。 本論文擇以白先勇、叢甦與章緣三位作家的作品為討論對象,第二章以白先勇的《紐約客》作為開端,將時間軸切割為三階段來進行,藉此理解不同時期與世代的離散華人對於地方想像與認同的衍變。第三章,由叢甦的小說作為流放原鄉到疏離異鄉的過渡時期,討論離散華人的身分移轉,從個體出發的特殊離散途徑,同時帶入和其他族裔互動時出現的空間權力運作與文化衝擊,用以彰顯離散華人藉由空間形構來體現心理意識的改變。第四章則以章緣的《疫》呈現離散華人在地社群的形成,以及因跨界移動產生的地方錯置,得以探討兩個地方記憶的運作,另一方面因此社群出現,塑造離散華人的特殊位置,使其能夠由不同的視角觀看紐約,進而體現離散華人的群聚性,並透過在地知識的學習而經驗紐約的空間與文化。簡言之,本論文以地方出發,透過跨界行為的完成,觀察不同地方的差異,以及流動人口對地方景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是以釐清全球化語境之下人類的移動行為與在地化的過程。

關鍵字

離散華人 紐約 地方 白先勇 叢甦 章緣 地方感 再現

參考文獻


———(2005)。〈「美」「華」之間:《千山外水長流》裏的文化跨越與間際想像〉。《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111-141頁。
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吳孟琳(2006)。〈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2006)。〈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58。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