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62.67
  • 學位論文

清代地方治蝗-以道光十五、六年江西蝗災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鐘月岑 陳熙遠

摘要


晚清由於太陽黑子活動緩慢影響,加劇乾旱的層級,使蝗災的危害更為嚴重,咸豐七、八年之際擴及全國的蝗災,導致各地民不聊生,流民四起,最終促進太平天國的興起,使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局面更加惡化,加速國勢的衰退。與此同時,學者們注意到衰敗的晚清政府逐漸無力獨自應付天災,而日趨仰賴民間力量的支援,最後民辦的「義賑」組織,取代官府成為晚清治災最主要的力量。然而相較於晚清民國之際,稍早的道光朝災荒問題卻始終乏人問津。道光朝承接康雍乾三代盛世,仍享有太平盛世的富有安康,然而晚清時期發生的各式社會問題,卻也在此時隱然浮現。有鑑於此,本文試圖藉由個案研究,探討此時官府對蝗災的應對能力,以補充既有災荒史對晚清之前研究的不足。 本文擬以道光十五、十六年突發於江西的蝗災作為切入角度,對官府應對蝗災能力、民間支援的力量,以及災後劉猛信仰的建立等三方面進行討論,考察這場蝗災對江西的影響。由於「百年無蝗」的特性,江西平時並未具備應對蝗災的措施,因此當蝗災驟生之際,民間缺乏自主應對蝗災的能力,因此更需仰賴官府主導治蝗工作的進行。透過嚴密的規章制度,與記載治蝗知識的書籍,官府得以掌握除蝗的方式,並落實在江西實際的案例上。然而此際官府人力、物力有限,無法獨自應付長時間的治蝗工作,因此便需仰賴來自民間的助力,由民間開設經營的捕蝗廠與粥廠,皆在江西蝗災中後期對維繫地方秩序有莫大貢獻。經歷恐怖的蝗災之後,江西官民決心加強平時對蝗災的準備,除了設倉儲穀外,江西各地還興起興建劉猛將軍廟的風潮。劉猛將軍神作為清代官方祀典中的驅蝗神,理應在各地興廟崇祀,然而江西顯然在道光十五年以前鮮少劉猛將軍廟,直至蝗災發生,江西官民感受到蝗災威力後,便興起建廟風潮,一來尋求心靈慰藉,二來也是當地對蝗災亡羊補牢的實際作為。 本文將以上述三個議題為主,透過實際發生在江西的案例,嘗試呈現當時江西官民如何應對蝗災的全貌,以此考察道光朝之際官府面臨災荒的應對能力。

關鍵字

道光朝 江西 蝗蟲 蝗災 治蝗 劉猛將軍 官僚制度

參考文獻


清‧顧祿,《清嘉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繼瑩,〈飛蝗蔽天-清代的蝗災、捕蝗及其論述〉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蔣武雄,〈論明代災荒時之祈神與修省〉,《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1988.5:209-216。
一、史料檔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