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22.118.194
  • 學位論文

欲拒還迎的全球化:台灣兒童英語補習市場的發展歷程

指導教授 : 吳泉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兒童英語補習的現象存在已久,近年來更因學齡前兒童是否該學習英語或進入全英語環境就讀而引發產官學界的辯論。然而,兒童英語補習市場在台灣的動態歷程一直缺乏歷史性和制度性的分析。表面上,兒童學習英語的風潮,似乎是全球化的衝擊下,理所當然與不可抗拒的結果。經濟社會學的反思,則提醒我們,任何市場皆不可能只是單純地建立在供給和需求的關係機制上。本文特別針對兒童英語補習市場的建立、發展、與變動等階段,影響甚鉅的制度建置過程,耙梳此一文化消費市場發展背後的社會動員過程,並指出在不同時期的法律爭議中,行政當局、業者、和教育學者等行動者所動員的論述背後之政治和文化意涵。我們發現,兒童學習英語雖然逐步邁向開放,卻非在地社會被動接受全球化結果,相反地,這乃是一連串異質意見與社會動員的衝突與拉扯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再次印證了經濟社會學的重要慧見:任何從製造者身上萃取剩餘價值的過程都牽涉到複雜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行動的組合。 本文耙梳三個關鍵事件:兒童英語補習的合法性(1973-19),外籍英語教師合法聘用(1991-1992),禁止幼兒進入全美語幼稚園就讀(2000-2006)。這三個事件的共同點在於補習班業者皆投入爭取有利市場經營的合法性制度過程,以及有關當局所持有的立場,及所運用之修辭代表的文化意涵。在兒童被禁止補習英語的年代,社會輿論不僅擔心兒童的本國文化認同受影響,同時補習也受到高度的污名化,被看作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斂財場所。而後當官方同意開放時,也僅以「明禁止、暗開放」的字眼,在相關條文中給予業者隱蔽的招生空間。隨著兒童英語的風潮日漸興盛,師資的來源逐漸成為業者生存的重要關鍵之一。1992年立法院修訂就業服務法,將坊間聘用已久的外籍語文教師排除在條文之外,而引發業者團體的抗爭行動。在與業者的往復協調中,官方以「影響本地就業市場」為由,拒絕業者要求修改管理細則的陳情。在近年來爭論不休的幼兒學習英語事件裡,本文欲指出兒童英語補習班業者向下年齡拓展市場範圍,卻遭到幼教專家以專業知識判斷而反對,其反對理由除了包括英語學習對幼兒身心不適之外,更舉出「影響本地幼教師資就業機會」、「妨害幼童文化認同建立」、「補習班為不良學習場所」等修辭強化了反對立場的正當性。這些修辭與前述事件相似,它證明了兒童英語補習在台灣並不只是擁抱全球化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市場的發展歷程捲進了不同行動者的動員與修辭,並引發異質意見的爭議。

參考文獻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32期: p.1-58。
藍佩嘉 (2003)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2002年12月。
陳錦瑤(2002)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訓練之研究--以台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Block, Fred. (2003) Karl Polanyi and the Writing of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ociety 00: 1-32
Fanon, Frantz (1967)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Y: Grove Press

被引用紀錄


黃清光(2009)。屏東蘭花蕨自行車道乘騎者之環境感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15112012154607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