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 學位論文

清前期江蘇青浦縣圓津禪院與士人網絡的關係

指導教授 : 黃敏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根據圓津禪院第九代住持覺銘慧照編輯的《圓津禪院小志》,對照地方志與文人詩文集,試圖呈現圓津禪院自清初順治年間至嘉慶年間的遞嬗。藉由追索禪院志中部分詩人的身份,討論圓津禪院形成的人際網絡可以具有何種意義?其中,寺方住持與地方文人如何互動,又如何營造禪院為「文士往來之所」?以期在圓津禪院七代傳承中,因士僧形象的轉變與地方聯繫的疏密,見出時代變遷的意義。 本文研究顯示,清初的圓津禪院之所以能成功立院,原因在其佔有絕佳的地緣位置,其住持善畫篆藝事,並與太倉、崑山等明清遺老、新臣友好,進而使圓津禪院成為清初江南士子的往來之所。康熙末期與雍正朝,圓津禪院一度衰微無聲,幸賴優異的住持起振,終能在乾隆晚期,由第九代住持覺銘慧照創造圓津禪院內士僧交遊盛況的顛峰,並出版《圓津禪院小志》。圓津禪院在覺銘任內的成功與《圓津禪院小志》的出版,實與朱家角出現第一位具全國知名度的大官員──王昶關係密切。休致於乾隆晚年、乾嘉學風流行時期的王昶,深有搜集整理一代、一地文獻的自我期許、抱負;覺銘作為王昶的陪侍弟子之一,《圓津禪院小志》高比例地收錄朱家角當地詩人詩作,或可視作王昶自認身當盛世,意欲總結前代的意志的延伸。

參考文獻


李斗,《揚州畫舫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徐乾學,《憺園文集》,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
張育英,《禪與藝術》,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Brook, Timothy (卜正民),Praying for power :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93。中譯本: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