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3.72
  • 學位論文

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 楊儒賓

摘要


摘要 在閱讀白玉蟾文獻作品的過程,發現其中有謫仙的思想散在各文類當中,也觀看到自述的天界生平,雖則這些生平的述說是揉雜在一起。南宗五祖白玉蟾作為一介道教徒,不失為道教徒修煉外丹、內丹的特色。從謫仙而來,謫仙與內丹的關係是什麼?因此,本論文要釐清的是在白玉蟾謫仙思想中,信仰著的自身生平敘述?在天上的經歷、原型的職務為何,亦即其出身。被貶至凡間的謫仙人,罪譴的原因為何?怎樣論證謫仙思想呢?這是論文上半部所要處理的問題。 確立謫仙思想之後,在謫仙思想的架構之下,鄉愁成了一股不可抹滅的動力,藉由歸返聖境與俗境的時空轉換,和緩鄉愁。暫弭鄉愁不是白玉蟾永遠的追求,內丹學作為永久性回歸的一種方式,該具備怎麼樣的修養才能達至終點?內丹學的特色,包含著內丹語言的層層釐清,理論的建構與具有實踐的可能性。這些都讓我想處理內丹學的心性論與工夫論,亦即研究玉蟾在人世間修煉著的內丹,包含了3個部分,內丹術語的層次性與同一性、內丹的理論(我將之放入心性論),內丹的實踐法門(我將之放入工夫論),透過原典文獻的互相比較與解釋,更進一步探析這3部分的內涵。論文的下半部析論被貶至凡間的玉蟾,如何進行修煉,即內丹學的開展。 並且在心性與工夫中發現聖與凡的辯證過程,內丹除了作為謫仙與回天的一種方式之外,十分強調心性的修養,也只有符合了歷經考驗之後的修煉,轉凡為聖,才有回天的可能。轉凡為聖,指的是身心結構的全然轉化,身體上有層層的遞進,每一階段都能體驗到不同於最初身體狀態,另一番的感受;心性上則是要符合「道」清虛自然、心念俱無的本然狀態,去除掉欲的陰,轉化成純陽之身,才能重返仙鄉。 白玉蟾道教思想的特色,在於從謫仙信仰中可看出天上原型的謫譴經過,以及就其思鄉情懷所發展出的內丹修煉,此內丹修煉有著心性上的意義與追求,並且具有各種工夫實踐過程,包含詳實的諸多心法、三仙修煉法門、體內的煉丹等。經此逆與返,再次返回原所來處。這之中除了進行自身理論的深入剖析之外,在研究的探討過程中,亦使用Mircea Eliade的理論,以及中日學者的研究成果,配合整篇論文主軸的進行,以期開展出另一種角度的互相參照、對看與解釋,在一種比較視野之下,可以體會到內丹學的豐富內涵。 最後,發現天界與凡間的異質化呈現,謫譴的原因多為失職,且在塵濁之世、在鄉愁中帶出聖與俗的反複逆返。覺察內丹的修煉是跟著謫仙而來,永恆的歸返須對應至心性與工夫的高度修養。而內丹學的複雜性與豐富性在於融合了宇宙意識至內丹家的生命中,事事相應,既是多也是一。

關鍵字

白玉蟾 謫仙 謫譴 歸返 內丹學 精氣神 陰陽 心性論 工夫論

參考文獻


宋晞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增訂本)(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2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138。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334期(1994年),頁102-128。
鄭志明:〈巫術文化的哲學與省思〉,《鵝湖月刊》,第28卷第11期(2003年),頁23-32。

被引用紀錄


林世奇(2009)。從「內丹」到「內家」的義理詮釋〔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1379
連惟謙(2004)。應用資料分析技術進行顧客流失與顧客價值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400339
倪瑛蓮(2009)。臺北市運動中心顧客參與之預測模式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47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