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43.31
  • 學位論文

菲律賓社群的形成

The Making of Filipino Communit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宋文里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在外勞體制的鉗制之下,在台菲律賓人如何透過各種不同的實踐形式,形成一個在特定時空下,可以集體分享、認同與互助的社會網絡,並將此社會網絡定義為菲律賓社群。由於組成份子的特殊性,外勞的身分被國家政策定位為暫時性契約勞工,否決了移民勞工在台灣長期居留與成為公民的管道,這個社群並非一般意義上以定居群聚作為基礎的社群,而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獨特歷史現象,菲律賓移工的能動性在此社群中得以展現。首先由鉅觀的結構面切入,以社會史的角度重現與解構1992年合法外勞體制成形的歷史轉折,並借用Foucault的規訓技術分析在國家制度之下資方與仲介如何發展出深入控制外勞日常生活的管理學。接著由結構轉入能動性的探討,以第一人稱微觀的角度書寫特定個案的生命故事,描述個別女性菲律賓移工在多重壓迫與自我生命結構的限制下努力找尋細小突破與逃逸路線。並且由De Certeau日常生活實踐的視角出發,探討菲律賓移民/工串聯社會網絡、發展社群的各種不同的戰術實踐方式、可能性與物質條件。

關鍵字

外籍勞工 社群 菲律賓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igrant worker community the Philippines

參考文獻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32: 1-58。
──,2005,<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33 (9):53-78。
范裕康,2005,《誰可以成為外勞?移工的招募與篩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藍佩嘉,2000,<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11-59。

被引用紀錄


郭政芬(2012)。回家,原來是條漫長的道路--移工庇護所的生涯偶遇經驗〔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2.00570
顧玉玲(2010)。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台灣家務移工的處境〔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0.00871
王潔媛(2016)。外籍看護工在台灣私立小型長期照顧機構之勞動經驗及社會融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3753
范綱皓(2014)。成為台灣好女人?越南新移民女性的空間化認同政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170
林玲瑩(2014)。不只生存、還要生活:台灣移工休假處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327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