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00.40.97

摘要


摘要 蘇軾早年即有懷歸的想望,其放逐際遇,卻是北宋文人最沉重的案例。蘇軾一生幾乎是在異地度過,加以天性喜好山水,「記遊」是其文學作品的大宗。身臨實境固然是「遊」,形體缺席而思緒飛馳的形上之遊,也是「遊」的表現方式。這類的「遊」或是精神自由的象徵,或是幻想於仙境周流;或是遁入眠夢的狀態,在夢中擁有虛實間的越界遊走;或是以美學心靈觀物,產生自如馳往的美感能量。而遊者的心理狀態,更決定了「遊」的效驗。從文學史的溯源,可以觀察出蘇軾的「遊」不但具有時代精神,本身更是集「遊」之大成的文人,「遊」的各種型態,在其文學作品皆有所體現。 不論形體受限與否,蘇軾一生擁有許多旅遊活動,內心具足自由的能量。「遊」具有精神自由的哲學意義,「遊」也是蘇軾的生命情調。其能超然物外,寓物而遊,更能以美學精神觀照客體,並應用在詩文書畫的創作品鑑,因物賦形,或作戲遊之筆,在尚理的宋代更突顯其特出。蘇軾的記遊文學作品是其雄贍才力的發揮,當中蘊含對生命的思索,也彰顯其對「遊」的認知和實踐。 「遊」是一往一返的圓形結構,蘇軾翻轉前人面對放逐的窮愁,視異地經驗為人生奇遊;填補自我與他者結構的落差,在放逐中找尋自我的歸返。蘇軾提煉重要的文化典型,融合自我的人生觀,而能委時任運,與物無累,達成超越前人的精神高度,成就「以不歸為歸」的精神歸返。 關鍵詞:蘇軾、記遊文學、遊、山水、美學、歸返

關鍵字

蘇軾 記遊文學 山水 美學 歸返

參考文獻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11月)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12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
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被引用紀錄


顏毓君(2014)。黃庭堅記遊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2fNTHU.2014.00009
林偉盛(2014)。「遊的詩學」──六朝山水之遊的生命情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4.02448
劉芳瑜(2012)。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1615
趙玉珊(2013)。袁中道的「游居」辯證意涵──以《游居杮錄》為討論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2965

延伸閱讀


  • 蘇淑芬(2013)。蘇軾與王詵交游考述輔仁國文學報(37),75-10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33601-201310-201412180002-201412180002-75-106
  • 劉衛林(2001)。蘇軾詩法不相妨說初探新亞學報21(),305-32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71013001-200111-202206170025-202206170025-305-320
  • 段莉芬(2002)。蘇軾南行詩評述研究與動態(6),1-1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116-200206-x-6-1-11-a
  • 李百容(2012)。蘇軾詩畫通論之藝術精神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2.00362
  • 張健(1973)。蘇軾的文學批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2),171-262。https://doi.org/10.6258%2fbcla.197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