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48.105
  • 學位論文

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

指導教授 : 蕭阿勤 吳介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自從1980年代黨外點燃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對抗國民黨的中國認同以來,國族認同問題發展至今已成為台灣社會涵蓋面最廣、對立程度最為激烈的社會矛盾。在二、三十年來國族議題越發沸騰的過程中,民眾認同意識的升高與參與程度的擴大,意味著大眾逐漸有能力進入參與國族論述的建構,而認同轉折經驗已是當代台灣民眾重要的經驗之一。 本研究從1994年到2004年的《自由時報》與《聯合報》讀者投書版中一般民眾的投書,以及政治文化菁英的個人著述中,找到34篇民眾與7位菁英自中國認同轉向台灣意識認同的轉折故事。透過敘事認同觀點的分析,筆者發現民眾與菁英的國族認同轉折故事具有共通的普遍模式,代表他們不僅有相似的認同轉折經驗,而他們理解這個轉折經驗的方式,也在劇情脈絡、情感演變與道德價值上形成一個共通的敘事整體架構。敘述者經由反思過去的生命經驗,同時藉著國族歷史敘事的中介串連,而發展對「台灣」的強烈認同,個人與國族的故事於此交互融合在一起。本研究進一步將台灣意識者的轉折經驗與外獨會成員的經驗對照比較,發現本文研究的轉折故事有特定的省籍性質,也確認了省籍因素具有影響人們國族認同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亦比較菁英與民眾故事中「轉折發生」與「故事出現」的時間分佈,則發現認同轉折故事的普遍模式,是晚近三十年來台灣意識者共有的體驗和共享的認知架構。由此可以推論八0年代菁英建構的國族敘事模式在九0年代廣泛流布至民眾之間,凸顯了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階段性質。 本研究以敘事認同理論分析人們的國族認同轉折經驗,嘗試突破社會學傳統理解「認同」的困境,指出認同並非由人的社會屬性單向決定,而是個人融會內外在的各種資源,持續反身性地說自我的故事而推展出來的。因此敘事認同概念所理解下的台灣國族困境,便是雙方陣營兩套歷史敘事嚴重對峙、以及其中道德立場的衝突,著眼於人們的敘事是理解各種國族議題所帶來的紛爭的重要途徑。若欲緩和當前國族認同嚴重對立與國家體制的運作危機,本研究認為可行的方法是積極實踐那些可能促進敘事轉變與認同轉折的因素,如持續挖掘歷史、各派歷史詮釋充分流布,加上重大國族事件的刺激,使雙方的敘事得以逐步磨合,而至少能在制度面上建立共識。

參考文獻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8:2,p.145-208。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1):181-239。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在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p.1-40。
蕭阿勤(2005b)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p.1-58。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p.195-250。

被引用紀錄


蔡正芸(2014)。走出來的台灣意識?徒步環島的行旅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69
陳雨君(2010)。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973
蔡翠華(2010)。六○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1017
吳梅君(2010)。七○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台灣意識〉 -以《台灣文藝》小說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2731
簡宏任(2012)。臺灣職業棒球假球案讀者投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0992

延伸閱讀